近幾年,台灣赴日本旅遊的民眾大幅度增加,而東京,自德川家康家族把這個千人的小村落,發展成百萬人的大城市,到現在光是東京都區,就有近千萬居民。這座發展了400年的國際大城,走過幕府時期的傳統風味,又走進明治維新西化的中心,而在近代,它又遭逢了兩次大破壞: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二戰後期美軍的東京大轟炸。兩次的大破壞都讓這座城市滿目瘡痍,然後,它又很快的走完在廢墟裡重建的歷史,並屹立於世界,成為全球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
走在東京街道上,或瀏覽櫥窗風光品味當前世界潮流;或在百年樹木的蔭涼下穿行而過;又或者,在現代摩天建築的轉角,迎來一座明治維新的文藝復興風。在東京,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歷史記憶,被封印的人文默默無言的交叉存在著,值得遊客們在旅遊中逐一開啟。今天就讓我們在東京的歷史階梯裡漫遊一趟。
日本橋
東京古稱江戶,很難想像,那個年代的東京是非常仰賴水運的。1603年江戶幕府時期,德川家康在這裡建造了第一代木造的日本橋,他還以此為起點,建築五條連結日本的陸上交通要道,也就是「五街道」。日本橋就此成了日本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當年的日本橋聚集了許多商人、小販與手工藝師匠,成為繁華的商業區,現在三越百貨的前身「越後屋」,就在那個時期以獨特的經營方式,成為當地大店。
現存的日本橋已是第19代橋,並於1999年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產。目前在「江戶東京博物館」,還可以看到第一代木造日本橋的實物大複製品。
江戶幕府時期之後,明治天皇從京都移居到江戶,並更名為東京。而在日本橋附近成為當年的金融中心,日本銀行總行與東京證券交易所,即座落此處。1896年竣工的日本銀行總行充分反映明治維新時期西化的潮流,它是一棟巴洛克式石砌大樓,建築設計師辰野金吾是日本第一代建築師,而我們的總統府(昔日的台灣總督府)就是「辰野金吾風格」的建築。
而在此區著名的三越百貨本店,則是文藝復興建築風格,於2016年被指定為日本國家重要文化資產。走進三越百貨本店前,門口那對在二戰期間被徵收的銅獅,原該遭銷毀熔鍊,卻在戰後完好無缺奇蹟般的現蹤,因此,許多遊客喜歡撫摸獅子以帶來好運。而百貨公司一樓中央大廳,高達4層樓的巨型天女木雕,這個鎮店之寶,則是由佐藤玄玄先生花費10年時間,於西元1960年完成的知名藝術作品。
到日本橋遊歷,除了穿梭在古典與現代建築之間外,這區還有不少承傳多代的老料理店,是難得品嘗江戶風的地方,不論是壽司或是鰻魚飯,甚至是明治屋所販售的洋食,都承載著他們的歷史記憶,來到日本橋,不要錯過品嘗這些從江戶時期封存至今的韻味。
新與舊之間的糾纏
與皇居外苑隔著晴海通和護城河而相鄰的「日比谷公園」,是日本第一座西式公園,公園裡不同的植物在四季裡接力演出,帶給居民不同的季節景致。理所當然的,日比谷公園自少不了西式公園典型的噴泉廣場設計,同時它也擁有日本的第一座野外音樂堂。而公園正中心的松本樓,更因為創辦人是梅屋莊吉的姻親,而梅屋莊吉則是孫中山先生的好友,曾經大力援助過革命運動,在華人圈頗負盛名。孫先生也曾數次造訪此處,其夫人當年在此彈奏過的鋼琴,也仍在一樓展示。
日比谷公園於1903年正式開園。然而,自1893年(明治26年)日本政府決定在此處興建公園後,歷經多年多個公園建築提案均遭否決,最後在1901年,由留學德國的本多靜六依據留學經驗所構想的庭園設計,方獲得採納。而松本樓前公園裡最老的銀杏樹,則是本多靜六以生命為賭注方得以移植存活至今。
然而在日比谷公園裡,仍然可以看到昔日江戶城「日比谷御門」的石垣城跡,而心字池則是在西洋風格中奮力保留下來的日本元素。這種「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糾纏,在更後期建設的明治神宫也一樣存在。
「明治神宫」是為悼念明治天皇與昭憲皇太后,於1920年創建的神社。由10餘萬株樹木組成的神宮森林,完全是人造森林。當年由日本全國各地運來了365種12萬株樹木,包括當時日本占領的台灣、韓國、滿洲與庫頁島也都送來幼苗。在1970年的調查,存活的樹種約為247種共17萬株。而在當初本多靜六的構想裡,這座人造森林在百年後,會成為真正的針闊混合林。目前,神宫外苑的銀杏並木大道,是東京都內最有名的林蔭大道之一,是遊客所熱愛的景點。
而神宫前南北參道交會之處的大鳥居,則是日本最大的木製鳥居。第一代鳥居建於1920年,由台灣總督府砍伐阿里山1,200年木奉獻,後因遭雷擊而損壞。現有鳥居則是在1971年間向台灣企業所採購的丹大山樹齡1,500年的扁柏,依照原形制與寸法而重建。
當明治天皇去世後,東京政商界發起了各式紀念的構思,包括建銅像、設博物館、建學校、發行郵票等仿效西方的作法,以彰顯天皇的聖德,並表達人民的感懷之意。而尊重傳統的意見也同時存在。明治時期,人們把對天皇的崇拜和對神道教的崇拜混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宗教,叫作國家神道。最後決定以內、外苑規劃,內苑作為傳統「神道」的體現,建設經費由政府負擔,外苑則由民間獻納金建設,呈現的是現代化的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