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比世》(Forbes)雜誌自由撰稿人雷普拉(Kenneth Rapoza)上週發表文章說,美國媒體在美中貿易戰爆發前的報導過火,貌似希望雙方鬥得越激烈越好。
這篇7月10日發表的文章說,數個月來的美中貿易戰報導中,西方主流媒體似乎偏向於唱衰美國、唱贏中共。雷普拉形容:「幾乎是另一個千禧蟲場景。」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國際商務主席芮恩希(William Reinsch)也撰文說,美中第一輪340億美元的互徵關稅不太可能產生重大的宏觀經濟影響,但「媒體繼續尋求貿易政策的『痛苦故事』——公司關閉、工人失業、農民破產」。
他表示,媒體總是報導這些軼事,是因為「一個『好』故事往往會改變公眾輿論」。
《紐約時報》2013年曾在科學專欄上發表文章,指「壞新聞才有銷路。只要有流血,就能上頭條。好消息,不算新聞」。這成為晚間廣播和日報的經典法則,同時經過數據(包括評級和銷量)證實,以及符合新聞製作人和編輯的直覺認同。
報導痛苦故事不僅吸引點閱,同時彰顯媒體的「道德」標竿,可謂一舉兩得;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媒體喜歡誇大美中貿易戰的風險,同時唱衰川普政府的立場。
不過,越來越多跡象表明,媒體對貿易戰的「倒川」報導已經過頭。
中共的愚蠢報復
那麼美國社會的真實民意是什麼,以及關稅政策正導向何處?
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7月9日表示,世界核心經濟體、美國的成長、財政和貨幣政策正在給貿易戰滅火,投資者並不認為這場貿易戰會持久,一些有長期考量的公司正採取觀望態度。
美國一些中西部農民的確很緊張出口受阻,但對川普的支持率並未受顯著影響。北達科他州的黃豆農民皮德森(Monte Peterson)說,他希望的最好結局就是雙方都同意撤銷關稅,「然後我們突然變成了一個更大的供應商,可以出口更多」。皮德森說自己支持川普。
美國黃豆出口委員會的分析師鮑澤(John Baize)表示:「我從政治角度清楚為何中國(共)選擇對黃豆加徵關稅,但他們採取了愚蠢行動,他們將花更多錢買巴西的黃豆。」
中國因發展需要更多黃豆,換個地方進口也只是世界貿易流量的轉變。對其他燃料也是如此,比如:奈及利亞改為多向中國出售產品,就必須減少對歐洲的出口;那美國可以填補空缺,並轉向對歐洲出售。
鮑澤表示,中共此舉是否會在期中選舉起到傷害共和黨的效果不得而知,但他相信,在11月選舉前,很可能所有問題都會解決。
研究公司Panjiva 7月9日表示,如將貿易赤字水準設為基準來看,川普將贏得這次的貿易戰。到5月31日,過去12個月美國貿易逆差已下降6%至431億美元。
Panjiva 分析師羅傑斯(Chris Rogers)表示:「因政府關注(整體)貿易逆差,這可視為是川普總統政策的顯著成功。」
關稅推動產業鏈轉移
由於美國徵收關稅帶來的「推動」效應,全球供應鏈出現轉移。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何墨池(Mats Harborn)7月10日表示,隨著美中貿易戰的影響蔓延,在中國的歐洲公司正在改變全球商品鏈,以避開美國提高關稅。
他說,關稅上調觸及依賴國際自由貿易流動的公司的「底線」,歐盟公司爭相重新調整產業鏈,避免供應美國市場的商品經過中國加工或出口。
他證實,有一家公司已經將商品最終裝配線直接轉移到美國本土新建的工廠。
雷普拉表示,如果《華爾街日報》的編輯委員會,以及《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報導屬實,那麼美中貿易戰的最終結果是雙方都不利;但如果他們報導錯了,或許在事情變糟糕之前會出來一個更好的貿易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