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銘以自己的公司為例,在基地的前後都規劃水池,已此建立微氣候,並降低室內溫度;利用長型基地的條件,徐健銘在其中設計穿透的空間,並在建築上方設有氣窗,讓原本就會往上行的熱空氣順勢排出去,而在室內導入冷空氣,進行空氣的循環。
加上旋轉窗不斷帶入新鮮空氣,根據徐健銘統計,室內與室外空氣相差到五度,「除非外面沒有風。」
而這棟建築也充滿綠意,依照日光的走向,徐健庭在東南西北設計的景觀、陽台都不一樣,「工作旁邊都是植栽區。」綠意處處讓辦公空間十分從容,同事彷彿在半戶外空間工作。
徐健庭表示,植栽綠化除了蜻蜓、蝴蝶之外,當然也會有蚊蟲。「剛開始蚊子很多,但是隨著蜻蜓、樹蛙多了,蚊子就少了。」平衡的食物鏈是大自然給人的禮物,「我們有生態池,但平衡需要的時間超出我們的預期。」
跟水池是否有較大的關係?徐健庭表示,大自然中的元素就像人體需要的維生素,缺了其中一項,必然比較難平衡。
在樓上住家部分,徐健庭打破傳統的「亮堂」,將最好的採光、景觀留給餐廳,他表示,近年民眾生活作息不但改變,餐廳也成了家人最常聊天互動之處,「現在屋主喜歡在客廳放置影音設備,可以看電影或聽音樂,所以客廳採用間接光源就好。」
雖然建築設計十分吸引人,但他遇到最大難題並不是設計,而是設計必須符合法規,「除非業主願意損失坪數,否則很難有這樣的建築。」徐健庭建議,台灣建築法規可以保留彈性給開發者,讓建築師依照基地條件設計出好的建築,至於超出坪數部分,政府可考慮設計代金制度,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