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產標章金字塔(如圖示)中,「吉園圃」與「生產追溯 QRC」並列,除了互相佐證外,一方面也是為了在明年吉園匍退場後,由QRC來接替它在農產市場上的定位,儘管吉園圃與QRC仍然會由農委會不定期抽驗,但是難易度和可信度卻都遠比不上付費的第三方驗證,而且QRC這幾年推行下來,明顯的好處不多,弊端倒是不少。
首先,有些不清楚政策差異的農友,會誤以為外觀相似的「生產追溯 QRC」=「產銷履歷 TAP」,然後就用 TAP 來宣傳自己農產品,使下游廠商產生混淆、市場觀念混亂。
第二,看見市場混亂,許多中間商、通路商倒是相當樂見,因為市場越混亂、中間商可以操作的空間就越大、荷包就會越來越滿。
最後,想從自己身為農民的角度談些東西,如果有耐心的話,請再花個1、2分鐘讀完它。
政府的觀念一直停留在「用標章認證,給農產品附加價值」——這樣的觀念是從西方國家來的、也非常正確,然而實際上,我們生活中認識的大多數人都不是靠一、兩張標章或貼紙在選購蔬菜、水果的,影響大得多的還是價錢、優惠、有沒有多送蔥或蒜……
政府的各種農業政策,出發點立意良好,但是中間落實的環節卻總是好高騖遠、不肯花心力從根本去改善台灣農產市場的體質。
除了「全面性檢驗」的有機驗證外,其他四種標章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我們台灣的農業市場一直以來都建立在一層薄薄的信任基礎上,當那層紙被有心或無心地戳破,露出一部分被隱藏的真相、讓消費者們有機會認識到真實的生產環境和加工過程,發現自己受騙之後當然會大為光火——這也是為什麼在近年、屢屢爆出各種食安事件後,消費者會對生產者(農民)和加工者(工廠端)大加撻伐與刻意抵制了。
再看到最近好幾種農作物價格陸陸續續崩盤,不管怎麼變化,作為農民的一方永遠是最弱勢的一群人,只懂耕種、沒有通路、欠缺議價能力……
不可否認的,這麼多農民裡頭當然會有黑心的害群之馬,但現行機制是「只要不被抓到就沒事」,把腳踏實地的農業當作博奕業來玩的人當然不會沒有,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
在台灣,做有機的人並不是領頭羊。我們只是一群知道要友善對待大地,稍微有點想法的人。
現今環境下,「有機」並不是萬靈藥,不管是施行的困難程度、昂貴的申請檢驗費用、必要的代價和心理準備,每一項,都是一道高牆、一扇窄門,把在外頭觀望的農友們拒於門外。
所以這幾年,「無毒」兩字持續 混淆市場,「友善」成了許多農友們的另一道出口,「有機」農友則頑強抵抗大環境。
辛勤耕種,並不一定可以歡快收割。但我們,永遠是最腳踏實地的一群人。「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看著天地吃飯的人,心胸也應該是寬闊的了吧。(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