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黨媒日前發文稱不懼貿易戰,內需已成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這一說法與現實的顯著差異,引發各界對中國人消費力的探討:中國人的錢,到底哪去了?
中國的錢越來越多,據路透社和CEIC的最新數據,截至2018年7月底,中國廣義貨幣(M2)存量高達177.6兆元(人民幣,下同),約26兆美元。同期美國和日本的M2分別為14兆美元和9兆美元,兩國合計才23兆美元。
中國M2口徑跟日本類似,與美國雖有差異,但實際並不大。中國一個國家流通的貨幣財富,比世界第一和第三大經濟體所流通的貨幣財富,加起來還要多。
中共內需足不懼貿易戰?
中美貿易戰打到現在,中國經濟從出口、投資到消費都明顯下滑或者增速大減。不過中共黨媒9月1日發文稱,貿易戰改變不了中共「經濟穩中向好態勢」。黨媒日前重申「內需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今年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8.5%」。
中共對中國人消費力的「稱道」,與消費降級的現實相差甚遠。而且,中國人的消費增長隱藏著巨大的代價。那就是,中國人負債越來越高。
去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萬5,974元(折合3,847美元),比20年前提高不少,但遠跟不上國民收入(GDP)的增速,僅占人均國民收入(8,836美元)的43%。美國去年這一比率為65.2%。
近年來隨著中共去槓桿(去債務)的推進,地方政府和國企槓桿率略有下降的同時,中國民眾槓桿率飆升,欠債越來越多。
2017年末中國居民債務總額為40.52兆元,與可支配收入(36.14兆元)的比重,即家庭負債收入比(DTI)達到112%,比現在包括美國(DTI 96%)在內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要高,正在接近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峰值(127%)。在中共經濟模式下,巨額債務正在從政府和國企帳上,向民眾身上轉移。
中國人去年收入被偷11兆人民幣
一方面,中國經濟中的貨幣越來越多,另一方面,中國人越來越缺錢。中國人的錢,到底哪去了?
國民收入(GDP),也叫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國經濟活動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成果(最終收入)。國民經濟一般可分為居民、企業和政府三個部門來衡量。
中國2017年GDP有82.7兆元人民幣,其中政府拿走了26兆元(稅金14.4兆元+基金收入6.1兆元+社保費收入5.5兆元),中國民眾分到了36兆元(可支配收入),中國境內企業賺取利潤約10兆元(工業利潤7.5兆元、服務業利潤2.36兆元)。
2017年中國國民收入的分配中,三部門收入與國民收入間存在巨大缺口,約有11兆元莫名地消失了。
以上分析都是基於中共的官方數據:2017年中國人創造的總財富中,11兆元不翼而飛。
其實,經濟學家們早已看出端倪。中國M2增速多年來一直與投資增速相吻合,但遠超GDP增速。這反映出許多問題:例如,貨幣/投資對經濟拉動效應在遞減、生產效率在降低、產能過剩、消費率迅速下降、投資率過度上升等。
說白了,就是中國的錢都被拿去投資了,民眾分配得到的收入太少了,收入分配失衡拖了經濟發展的後腿。
因為中國人的收入總量雖然增長了,但分配越來越不公,加速向高收入階層傾斜。而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是遞減的,所以導致中國人平均消費率下降,內需乏力,進而制約了貨幣和投資的經濟效益。
那麼中國人每年莫名消失的錢,哪去了?很可能化作灰色收入的一部分,流入中共權貴階層的腰包中。
中國人的錢,不來自政府發行的紙鈔,而是來自於中國人的智慧和勞動,以及結合各種資源投入,在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的價值。
中共壓榨民眾收入的經濟模式,卡死了內需推動經濟的良性循環。與此同時,中共還長期通過發行紙鈔的方式,稀釋民眾辛苦掙來的金錢,悄無聲息地大量攫取中國人的財富。
這也是中國人的可支配收入漲幅遠低於GDP增速,而廣義貨幣漲幅又讓GDP望塵莫及的原因所在。
簡而言之,中國的錢(財富)是中國人創造出來的,但很大一部分被中共通過腐敗、通貨膨脹(超發貨幣)、去槓桿(轉移債務)等各種方式,或明或暗地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