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台中的遊客,如果要選擇來一趟河口小旅行,探索最自然恬靜的濱海生態,當地人會特別推薦生態豐富的「大安濱海輕旅行」。
說到濱海生態,名聞遐邇的高美溼地或許是首選,然而擠在滿滿人潮的高美木棧道上,要想多看幾眼溼地上忙碌不堪的螃蟹家族恐怕不容易。匆匆來去的遊客群一波接一波,把平靜的海灘攪成了熱鬧的市集,海鳥都都躲得遠遠的,不敢靠近了,更別說那些害羞的螃蟹。
由台中市環保局EIET遊戲解說營隊導覽解說「河口生態小旅行」,會在周末假日帶領遊客來到塭寮魚港的紅樹林生態區。解說員林志雄表示,這裡原本是被廢棄的濱海荒地,在當地人努力爭取下,市政府在此種下3公頃左右的水筆仔,形成台中濱海最大的紅樹林,如今紅樹林區更增建了有二個木製涼亭和一道蜿蜒的木棧道。
濱海紅樹林 黑蟹白蟹密布溼地
遊客可以騎腳踏車沿著自行車道來到紅樹林區,放眼望去整個溼地長得滿滿的水筆仔,而水筆仔叢林就是螃蟹與彈塗魚最多的地方,只要靜靜地站在木棧道上觀察就會發現數不清的各種螃蟹在溼地上橫行,可以叫得出名字的清白招潮蟹、弧邊招潮蟹都舉著紅白大螯在溼地裡緩緩爬行,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黑蟹、白蟹密密麻麻的布滿溼地,多到讓人嘖嘖稱奇。
跟著「螃蟹王」 尋找螃蟹的家
然而,這只是螃蟹之旅的序幕。接下來解說團隊會帶領遊客來到鐵甲大軍的沙灘,海水退潮後可以看到陣仗驚人的短指和尚蟹在沙灘上快速移動,一發現有人接近,成群結隊的和尚蟹更是驚慌奔逃。人稱「螃蟹王」的凃進興會教導遊客如何在沙地挖螃蟹,他說,「這整個沙灘都是螃蟹的家,海水退潮時才可以找到牠們家的門口,看到沙灘上一個個的圓洞,洞口一粒粒小圓沙糞,就找到螃蟹的家了。」
他強調,「挖螃蟹時剛開始可以大力往下挖,但是挖到一個段落後就要越來越輕柔,因為沙鏟銳利的尖端一個不小心就會挖斷螃蟹的腳,太用力還可能會把牠們切成兩半。」
從小在海邊長大的凃進興對螃蟹的生態非常熟悉,大安濱海的沙灘有哪些螃蟹出沒,他都瞭若指掌,公蟹母蟹一眼就能分辨。他說,「公的螃蟹腹甲有一個等腰三角形,母螃蟹則是半月形,一個沙洞裡只住一隻螃蟹,只有繁殖期才會有一對夫妻同住。」螃蟹每天都在忙著整理家園,海水漲潮時牠會密閉自己的空間,躲藏在真空的小世界裡,退潮後就要忙著清理崩塌的沙穴,牠們會不停不停地挖,把坑道清出來牠才能出來覓食。
螃蟹王總是開著一輛「螃蟹車」在沙灘上來來去去,他的螃蟹車裡養著4種常見的蟹,有台灣最大的陸蟹——凶狠圓軸蟹,雖長時間生活在陸地上,但是繁殖期抱蛋的雌蟹會成群結隊到海邊釋放幼蟹;還有色彩豔麗的「隆背張口蟹」,牠有2隻紫色的大螯,蟹殼鑲著橘黃色的邊;而台灣特有種有著雄厚背甲的「台灣厚蟹」也很特別,背甲的紋路鮮明好像一張微笑的嘴。
還有一種「紅螯螳臂蟹」,脫殼前是鮮豔的橘紅色,脫殼後轉為黑褐色,大多在晚上活動覓食,常爬上蘆葦或芒草等較高的草本植物上,是十分會攀爬的螃蟹;而在田埂水溝中常看得到的「無齒螳臂蟹」,則非常珍貴,凃進興說這種蟹會吃福壽螺,如果農民不施農藥,這種蟹就會大量出現,福壽螺就會在海邊的稻田裡消失了。
「海翁窟」大安港 多種鯨曾出沒
大安港過去叫做「海翁港」,海翁是指2公尺以上的鯨豚,解說員林明德說,以前的大安港口會出現很多種海豚,因此,稱作「海翁窟」港。前清時,大安港外緣有一道天然的石線(指沙汕線),因此,成為一個深水港,石線以內的航道像海螺紋般曲折迴繞,所以又有「螺絲港」的稱呼。
百米黃沙牆 規劃為「時光廊道」
當年,大安港帆商雲集,酒肆、鴉片間林立,是個燈紅酒綠的熱鬧港口。1951年,地方民眾為防止東北季風帶來的泥沙侵擾,在海墘聚落北方築起一道百米長、3米高的防沙牆,然而以卵石砌成的防沙牆如今僅存一小段,規劃為「時光廊道」,以陶板畫為來訪民眾解說大安港的歷史文化。
1898年一場大洪水將港灣以西的石線沖毀,少了天然屏障,從此大安港泥沙大量淤積,靠港停泊的船隻愈來愈少,大安港越來越沒落,當時的海水浴場也因淤積而廢棄。現在的大安海水浴場則是60年代興建的,大安生態解說團隊常在此舉行有趣的闖關遊戲,為每次的輕旅行增添活潑趣味的氛圍。
闖關遊戲活潑有趣 與大安生態結合
四組闖關遊戲中大部分都與大安在地生活充分結合,除了認識美麗的貝殼,「瓊瑤樂」闖關遊戲就是採用適合海濱生長的瓊崖海棠的果實,這種耐旱抗沙的植物近來被大量種植,比原來在海濱生長的福木更高大強壯,防風沙的效果更好。而另一種常見的黃槿,能長出大片心型的葉片,是濱海民眾蒸粿必備的襯墊,林明德解說員把黃槿葉巧妙製作成布袋戲偶,讓參與的學員嘗試手作,到了成品展示時,微妙微肖的黃槿布袋戲就在現場開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