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生態環境部27日發布「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提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從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同比減少3%左右。
香港《南華早報》27日報導說,該報之前看到的最初計畫中兩個指標都是調降5%,而非3%。而且新公布的目標也遠低於2017年計畫中「至少15%」的削減幅度。
官方報告未說明調降2018-2019年空氣汙染治理目標的原因,只是指,2017-2018年秋冬季在強制關閉鋼廠、建築工地、焦化廠以及化工廠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PM2.5減少25%,2017-2018年秋冬季重汙染天數減少了55%。
《南華早報》引述分析師的話說,這表明中共政府正在重新評估,要將關注經濟增長當成優先事項,而限制汙染和降低債務則被放到次要地位。
野村國際(Nomura
International)駐香港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盧婷(Lu
Ting,音譯)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考慮到需求放軟的衝擊、貿易方面帶來的更多挑戰以及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升級,中共當局在減少陰霾方面,無論是規模和範圍都不可能像去年那麼表現積極。「近幾個月來,北京已經轉變為澈底的刺激立場,這也意味著在減少陰霾方面不會那麼積極」盧說。
今年公告的另一個重大變化,是中共生態環境部決定將權力讓給地方政府,讓地方政府控制生產限制,允許他們「根據當地情況」設定自己的目標。此外,中共當局8月提出的「6個城市需要在秋冬取暖季將鋼鐵產量減半,其他城市也需要將鋼鐵產量限制在至少30%之內」規定也已廢棄。
2017年,當局強制煤改氣供暖計畫因不顧及百姓生計,一刀切政策導致百姓挨餓受凍的報導屢見報端,一度引發公眾強烈批評。
研究公司Gavekal Dragonomics的分析師姚·羅莎莉(Rosealea Yao)在一份報告中寫道:「中央政策制定者不會再想遭受這種尷尬。而且隨著基礎設施投資疲軟、美國提高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關稅,他們也比去年更擔心這對經濟增長產生的潛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