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隨著美國政府放寬移民的改革法案,引發了移民潮,每年有大量來自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的華人湧入美國,推動了80年代和90年代唐人街的轉型。這些作品中,還能見到華人以單身漢為主的散仔館及製衣廠和手工洗衣店。
美國華人博物館(MOCA)策展人暨展覽部主任譚海俊說,由於「排華法案」,對白人沒有吸引力的洗衣業可說是早期華人的基本營生行業,到了20世紀70年代,華人經營的洗衣店已經開遍美國城市的大街小巷,深入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據介紹,那一時期,在紐約城有超過3,500家中國人經營的洗衣店。
其中若干照片中,可一窺手工洗衣店內的情景:燒水壺裡冒出大量蒸汽,爐子上架著燒熱的鐵熨斗,洗衣工拿著8磅重的熨斗,因此,手工洗衣店也叫做「8磅的生計」。店主住在洗衣店裡,因此,他們的工作環境中,也可見到廚房和床。
格里克說,他之所以能取得唐人街移民的信任,允許他進入他們的私人空間拍攝,是因為他對任何允許他拍攝的人,都會給他們一張印出來的照片,並嘗試去了解他們,看看他們能否讓他拍攝更多的照片,就這樣一步步進入他們的生活中。這些照片也帶來意想不到的迴響,例如:一些華人後代從臉書上認出早期的家人照片後,既開心又感動,這些照片也成為他們回憶當時生活、回憶家人的一部分。
80年代的紐約華人社區為何讓人念念不忘?美國華人博物館館長姚南薰說,這座館的成立可追溯到80年代,當時的發起人覺得在美國打拚的老一輩的中國人,他們的回憶和經歷正在消失,於是決定通過記錄、照片和收集物品的方式來留住這些珍貴的歷史。
「室內生活:80年代的美國華人生活照」攝影展從10月18日至明年3月24日在美國華人博物館展出,地址是曼哈頓華埠中央街(Center St.)215號。同期還有「革新中傳統:信息時代中文的命運展」,展示了美國華人博物館館藏的中文打字機和文字處理器,並探索中文打字機的歷史意義和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