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 要聞

中日峰會後 學者:底定印太戰略四國角色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0月25日下午抵達北京,展開對中國的正式訪問,圖為李克強接見安倍。(ROMAN PILIPEY/AFP/Getty Images)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0月25日下午抵達北京,展開對中國的正式訪問,圖為李克強接見安倍。(ROMAN PILIPEY/AFP/Getty Images)

【大紀元訊】11月中旬APEC登場前,睽違七年的中日峰會27日在北京結束。台灣國策研究院周一(29日)座談,分析對印太對話的影響,學者認為,中日關係結構難改變,緩解但不是和解。也有學者觀察,印太戰略四個核心國家,不同角色扮演,大致底定。

中日峰會後,印度總理訪問日本、日本首相11月訪問澳洲,國策院董事長田弘茂表示,日本正在區域進行合縱連橫,如何解讀影響?

學者郭育仁觀察,中日峰會後,如同最後一塊角色拼圖,某程度底定了,印太戰略核心四國,對中共的角色扮演。

中山大學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郭育仁:「美國對中就是強硬,日本是柔軟,印度對中,反覆無常,澳洲對中,是幾度兩手。」

不過,郭育仁分析,中日關係,從背對被走向面對面,但同時兩手策略,重要議題,幾乎沒談、或談了沒結果,一事無成。

中山大學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郭育仁。(影片截圖)中山大學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郭育仁。(影片截圖)

中山大學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郭育仁:「(中日)面對面,兩個各進一步,也各退一步,關係正常化,可是並沒有正向的發展。中日關係再怎麼好,也有可能在一天完全逆轉,美日關係再怎麼不好,也有可能在一天就改善。」

學者董立文分析,中日兩邊媒體,對習安會解讀差很大;他指出,中日衝突已經結構化,但峰會只談經濟,避談衝突,雙方充其量都還在「戰略忍耐」;甚至峰會期間,雙方各自持續戰略動作。

新台灣國策智庫諮詢委員董立文:「恐怕還是無法扭轉這衝突結構,反而會陷入之前,中日關係常走的循環,妥協、衝突、對抗,這個循環裡面。中共的對日戰略思維,如果不改的話,中日關係可以一時和緩,但不可能和解。」

新台灣國策智庫諮詢委員董立文。(影片截圖)新台灣國策智庫諮詢委員董立文。(影片截圖)

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何思慎:「(安倍)想要讓中國走到,西方國家所能認可的國際規則,不過,安倍也在進行一場冒險。」學者王尊彥引述去年日本政府的調查,日本民眾對中國大陸好感度僅18.7%,認為日中關係好的,僅14.9%。

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何思慎。(影片截圖)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何思慎。(影片截圖)

轉自新唐人電視台

責任編輯:李世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