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產業 轉動台灣

【轉動台灣】濁水之心 何美慧的螺陽情事

螺陽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美慧。(吳雁門/攝影)
螺陽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美慧。(吳雁門/攝影)

文/吳雁門
一個老鎮、一條老街、還有一座齡近七十,飽經風蝕雨襲的紅橋,會是什麼樣的驅力?讓她願意傾注畢生心力守護它們。螺陽女兒何美慧,推動西螺大橋轉型為全球最長的「藝術雕塑長廊」,這個盼望或說是夢,25年來,她可一直沒滅過!

螺陽女兒返鄉 催生文化藝術造鎮

延平老街上的「捷發行」,又稱捷發乾記茶莊,螺陽文教基金會設址於此。捷發行舊主人許金生,1894年前後,自福建泉州渡海來台,經營茶業生意事業有成。建於1932年的捷發行,是座具有代表性的「三進街屋」,第一進為店面,二、三進是住宅空間,現闢為行政、文物展示與藝文展覽場域。

捷發行第一進「松聲」、「魚眼」公共空間。(吳雁門/攝影)捷發行第一進「松聲」、「魚眼」公共空間。(吳雁門/攝影)

何美慧端來一壺茶,正午陽光,從天井上方透了進來,前堂壁上的「松聲」、「魚眼」題字,竟暗合了此刻場景,茶鐺水沸聲有如風過松林,浮竄的水泡則細似魚眼。啜著茶,聆聽她傾說延平老街街坊鄰居的故事、和東市場文創市集的前世今生,古韻悠然,發人懷想。

1995年螺陽文教基金會成立,何美慧、賴美如和企業家廖登堂三人為共同發起人。「關心螺陽這方土地上的人事物,是一種樸素的情感!」她在台北開設過廣告和古董傢俱公司,專業是商業與室內設計;西螺鎮雖以盛產蔬菜、水果、稻米等農產品馳名,但她相信在農業之外,西螺可以營造成一優雅的文化藝術小鎮。

泛黃茶櫃、老茶壺,用寂靜訴說歷史。(吳雁門/攝影)泛黃茶櫃、老茶壺,用寂靜訴說歷史。(吳雁門/攝影)
螺陽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張甄恬,正策展名家書法。(吳雁門/攝影)螺陽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張甄恬,正策展名家書法。(吳雁門/攝影)

藝術雕塑長廊 西螺大橋轉型難

西螺大橋全長1939公尺,紅漆鋼構的身影,深烙在台灣民眾的心頭上,它更撫慰著旅外西螺人的鄉思之情。1998年,有提議大橋運輸功能被新建的溪洲大橋取代,且橋身老舊應予拆除。何美慧、螺陽文教基金成員及西螺仕紳們串聯起保橋運動,辦理掀起巨大迴響的「濁水、夕陽、大橋情」活動。2000年又起辦「西螺大橋文化節」,文化盛宴登場,封橋九天,第二年的盛會,由全台各地湧入20萬民眾,一起見證大橋於文化、藝術、教育與城鄉再造上具有重大意義。

鋼構紅橋身影,慰藉著旅外西螺人的鄉思。(吳雁門/攝影)鋼構紅橋身影,慰藉著旅外西螺人的鄉思。(吳雁門/攝影)
「拆橋,也拆掉了歷史!」創會董事長廖登堂。(吳雁門/攝影)「拆橋,也拆掉了歷史!」創會董事長廖登堂。(吳雁門/攝影)

創會董事長廖登堂更大聲疾呼:「拆橋,也拆掉了歷史!」他舉法國艾菲爾鐵塔為例,巴黎美麗的地標建成於1889年,塔高320公尺,塔齡130年,它的出現意在宣告,世界以鋼鐵為建築材料的時代到了。政府每年編列龐大維護經費,室外維修人員還穿著降落傘上工呢!

何美慧歸結說:「擾動才有機會,政府終於看見了西螺!」2004年西螺大橋被列為歷史建築,免於被拆除的命運。但何美慧認為,西螺大橋最好的歸宿是轉型成「藝術雕塑長廊」,只是涉及的層面太廣太複雜,她將心思轉移到老街區活化、老屋再造、培訓志工、推動東市場文創市集、安排文化藝術演出、出版書籍與國際交流上。而西螺大橋文化節後來轉由官方接手,成為一年一度推展雲林觀光旅遊的嘉年華會。

東市場文創市集老街圖騰。(吳雁門/攝影)東市場文創市集老街圖騰。(吳雁門/攝影)

老鎮老街行  螺陽情事濁水心

開創性辦理多次大型活動後,基金會的服務能量放大。2007年「西螺老街區域活化計畫」提案通過審查,何美慧帶領團隊執行此探入社區文化傳遞與更新的計畫。「社區改造不在說服,是在引導!」翻讀著她的著作《從廢墟老屋到青年聚落之路》、《西螺老街最美的風景》等書,發現何美慧對老鎮有著無與倫比的深情,她是準備一輩子做下去的!

漫步西螺老街,按圖索驥找到了文藝作家與插畫家,廖美華經營的馬哈的箱子文創小商店、空谷幽蘭坊、螺情懷舊滷味、八乃木作坊、西螺背包客棧......這裡頭藏有她對家鄉那份簡單而樸素的情感。學界人士雖曾當面指教,螺陽文教基金會適合做配合性執行工作,不宜提計畫。「務實的規畫,西螺人會更了解西螺的!」她激勵著自己,而確實也做到了。

午後,東市場文創市集角落。(吳雁門/攝影)午後,東市場文創市集角落。(吳雁門/攝影)

186公里長的濁水溪,流經西螺鎮北側後,溪面轉為開闊,濁淺的溪水便準備出海了。何美慧經常會去看看散置在溪岸上,用汰換下來鋼材創作的大型雕塑作品,以及那座橋。

濁水之心,她自己清楚知道,1939公尺的藝術雕塑長廊夢,確實沒有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