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尋常漁家女 至孝留青史

宋朝范仲淹擔任饒州知州時,曾經到過饒娥廟,寫下《題饒娥廟》:「有唐孝女號饒娥,哭得亡親上碧波。古渡清風明月夜,令人不忍聽漁歌。」(圖/素素)
宋朝范仲淹擔任饒州知州時,曾經到過饒娥廟,寫下《題饒娥廟》:「有唐孝女號饒娥,哭得亡親上碧波。古渡清風明月夜,令人不忍聽漁歌。」(圖/素素)

文/宋寶藍
十四歲的大唐少女饒娥,是一個普通的漁家女兒。出生在尋常百姓家,既沒有享過一天榮華富貴,也沒有見過任何一個朝臣。在她短暫的一生中,饒娥沒做過轟轟烈烈的大事,可是她的故事,不僅令唐宋皇帝感慨,特賜牌匾欽封,也令歷代名臣名相不惜筆墨,為她立碑立傳,由衷傳頌。

饒娥,字瓊真,饒州樂平人(今江西樂平人氏)。她出生在小戶漁家。從小學得一手女紅,善於織布縫紉,做起事來很是勤懇。

饒娥的父親饒勣,為了養家,每天駕船到江裡打魚。饒娥十四歲的那一年,有一天饒父一如既往出去打魚,不料江面陡起風波。一陣大風浪打來,掀翻了他的船,饒父溺水身亡。風平浪靜後,眾人都沒有找到他的屍體。

年少的饒娥悲痛欲絕,在父親打魚的地方,哀傷哭悼。她不吃不喝,寢食俱廢,就這樣一直哭了三天三夜,哭出了血淚,最後連耳朵和鼻子也都流出了鮮血。因為悲傷過度,饒娥氣絕而死。鄱陽湖附近的百姓都深感悲痛,為饒家父女哀嘆不已。

就在饒娥剛咽氣不久,天空響起劇烈的雷震聲,降下陣陣霹靂,水族龜魚蛟類死傷無數。饒父的屍體也浮出了水面。

鄱陽湖鄉民們看到這一幕,都感到很震驚。於是縣民、鄉民主動出財出力,為饒家父女舉辦葬禮,將父女二人安葬在鄱陽湖的南岸。縣令魏仲光有感於饒娥孝義,特別在墓前樹起圓頂碑石,鐫刻銘文記載此事。

唐德宗建中初年,黜陟使(指詢訪民間疾苦,賑濟貧窮的官員)鄭淑聽說饒娥的事蹟後,嘉獎旌旗表彰饒娥曾經居住的閭巷(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閭)。

饒州刺史李吉甫聽說此事後,於是上表奏報朝廷。唐德宗欽賜「天下至孝」匾額,並恩准由官府出資,為饒娥建廟祭祀。

李吉甫還懇請時任禮部員外郎的柳宗元撰寫《饒娥碑記》,褒獎饒娥的孝行,同時銘記鄱陽湖百姓的淳樸民風。柳宗元說,僅僅追思饒娥的孝行,是遠遠不夠的,應當銘刻在石碑上,使她的事蹟流芳百世,使後人路過此地時,都能主動下車,憑弔這位至孝至德,感動天地的少女。

淳祐六年(1246年),宋理宗趙昀加封饒娥為「德懿夫人」。宋度宗趙禥咸淳九年(1273年),馬廷鸞擔任右丞相兼樞密使時,親自趕赴饒州,主持饒娥廟歲祭大典,寫下祭文《饒娥廟祀神歌》,稱頌饒娥的佳行懿德。

饒娥,一個平凡普通的漁家少女,因她感人的孝義,令唐宋皇帝感慨,也令歷代名臣吟詠稱道。據說,宋朝范仲淹擔任饒州知州時,曾經到過饒娥廟,寫下《題饒娥廟》:

「有唐孝女號饒娥,哭得亡親上碧波。
古渡清風明月夜,令人不忍聽漁歌。」

一個尋常的少女,在青史一頁留下風采,奇哉,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