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彰投

塔塔加千日觀察筆記 印莉敏記錄灰林鴞

玉管處約聘研究員印莉敏(左),日前在遊客服務中心發表7年來她在塔塔加地區超過千日的灰林鴞活動紀錄。(記者黃淑貞/攝影)
玉管處約聘研究員印莉敏(左),日前在遊客服務中心發表7年來她在塔塔加地區超過千日的灰林鴞活動紀錄。(記者黃淑貞/攝影)

文/記者林萌騫
海拔2,600公尺的塔塔加,為台灣目前較容易發現灰林鴞的地區之一。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約聘研究員印莉敏近期發表,7年來她在塔塔加地區超過千日的灰林鴞活動紀錄,發現灰林鴞在塔塔加已有穩定的族群。

長年在玉山塔塔加地區擔任解說員的印莉敏,常利用下班後的黃昏時間記錄塔塔加地區的野生動物資源。她說:「每天黃昏的塔塔加走路之旅,讓我每天有期待、有熱情,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連續3年,她在玉管處遊客服務中心分享大自然的美好。

2016年發表走讀塔塔加系列「裝羌坐視」,介紹塔塔加山羌生態;2017年出版同系列的「紅暈當頭」,分享黑長尾雉的觀察紀錄。

去年底,她繼續出版走讀塔塔加系列第三本書「守株待鼠:灰林鴞觀察筆記書」,以手繪圖、生態照片方式,呈現灰林鴞在塔塔加的370多筆活動紀錄。

「守株待鼠」灰林鴞觀察日記的書封。(玉管處印莉敏提供)「守株待鼠」灰林鴞觀察日記的書封。(玉管處印莉敏提供)

近7年,她觀察到,除了黑長尾雉、山羌、水鹿、黃喉貂等中大型鳥類及哺乳動物逐年增加可見度外,她還發現,每年5~10月,在塔塔加遊憩區林道、步道及新中橫台18線公路邊,比較有機會遇見灰林鴞活動的身影及聽見鳴叫聲。

5至10月間,在塔塔加沿著公路、林道行走,遇見灰林鴞的比例較高。(玉管處印莉敏提供)5至10月間,在塔塔加沿著公路、林道行走,遇見灰林鴞的比例較高。(玉管處印莉敏提供)

美好的等待與守候,是親近大自然的最好方式,玉管處指出,印解說員從調查初期的驚豔偶遇,近年來在夏日初夜,常有機會於路邊、步道的樹枝或告示牌上發現牠們。

灰林鴞屬鴟鴞科林鴞屬的中型貓頭鷹,主要分布地區在中國東部至印度北部,由喜馬拉雅山脈往東沿伸至韓國、中國沿海、緬甸北部及台灣都有分布,體長35~40公分。台灣亞種全身幾以黃褐色為主。

灰林鴞食性廣泛,會隨著環境變化尋找適當的獵物;主食除小型鼠類、鳥類外,也獵捕爬蟲、兩生類、昆蟲等,會隨著季節更迭「獵物菜單」,比重也稍有調整,夏秋以哺乳類為主,在春季,鳥類成為獵物的比例則略為提高。

灰林鴞的研究學者曾建偉透過無線電追蹤發現:塔塔加灰林鴞的活動範圍似有季節性的變動,夏季活動範圍較大,春季活動範圍最小;這也許說明印莉敏近7年的塔塔加黃昏調查中,在冬、春季較少有灰林鴞的觀察記錄。

灰林鴞活動範圍有季節性的變動,夏季較大,春季最小。(玉管處印莉敏提供)灰林鴞活動範圍有季節性的變動,夏季較大,春季最小。(玉管處印莉敏提供)

而國外學者們則發現,灰林鴞具有不錯的記憶力,甚至不會輸給貓、狗、浣熊等動物,牠們可以憑藉記憶來選擇獵物活動頻率較高的棲地覓食,以提升獵捕成功率。

印莉敏觀察到的塔塔加灰林鴞似乎也常利用道路邊緣覓食,會利用獨立樹枝或公路標示架作為棲枝;等待沿著水溝移動的小型獸類,對灰林鴞而言,這可是節省能量的好方法。

台灣的灰林鴞常利用道路邊緣覓食,會利用公路邊的解說牌作為棲枝,等待沿著水溝移動的小型獸類。(玉管處印莉敏提供)台灣的灰林鴞常利用道路邊緣覓食,會利用公路邊的解說牌作為棲枝,等待沿著水溝移動的小型獸類。(玉管處印莉敏提供)

玉管處表示,灰林鴞一書為國內少見針對單一區域及物種的觀察筆記書,內容除了對灰林鴞的型態、特徵及生態知識等有描繪外,也融入作者觀察時心靈的感動,希望和愛好大自然的民眾,一起把玉山國家公園的美好保留下來。◇

台灣灰林鴞主要分布在中高海拔,標高2,600公尺的玉山塔塔加是目前較容易發現灰林鴞的地區之一。(玉管處印莉敏提供)台灣灰林鴞主要分布在中高海拔,標高2,600公尺的玉山塔塔加是目前較容易發現灰林鴞的地區之一。(玉管處印莉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