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表示,現代人的大腦幾乎是24小時運作,長期處於緊張、焦慮的備戰狀態。上班族工作步調緊湊,在辦公室緊盯著電腦螢幕或是不停滑手機跟主管傳訊息;在家育兒的全職媽媽們也不得閒,隨時注意嬰幼兒一舉一動。林博表示,只要是大腦沒有真正放鬆休息,「即使放假都在補眠,睡再多還是會疲倦。」
精神科門診將近八成病患都有失眠、焦慮、緊張、恐慌等情緒困擾,或是還沒65歲就出現記性退化,這些都可能是長期壓力累積引起的症狀。在季節變化、突然面臨壓力,或是婦女生產後,大腦血清素會降低,也容易造成大腦持續運作,無法休息。臨床上也遇過不少過動兒的媽媽,因為照顧過動兒孩子,產生嚴重的緊張焦慮情緒。
林博表示,這類病患確診後,醫師會開立血清素藥品補充腦部營養,病人通常3~5週後可以進步五成,約7週就可完全康復。
除了藥物的治療,運動、飲食和放鬆呼吸法,也可以幫助大腦獲得休息。林博說,根據研究報告指出,讓大腦休息最有效的方法是規律運動,每週運動3次、每次運動超過20分鐘、心跳每分鐘要超過100下,這時大腦會自動降低壓力的敏感度,較不容易緊張。
林博建議,平時應有規律的生活作息、降低物質慾望,不要跟著潮流追逐新事物,假期也應事先規劃行程,不要漫無目的整天昏睡、發呆,甚至暴飲暴食,避免讓大腦大量分泌壓力荷爾蒙,讓身體更加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