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鄭風.子衿》
(一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二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三章)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大意:青色的衣裳,是學子的校服。能穿著青色的校服,端坐在學堂中學習禮樂,我心悠然而神往。
(跟我關係好的那位同窗今天又沒有來學堂)即使我沒有找你一起來上學,你怎麼能不來學習音樂呢?
(言外之意:能穿上青色的校服,能學習聖人留下來的禮樂詩書,這得多大的福分啊!你怎麼能不來學習呢?)
中國古代的學堂,從周朝到清朝,學生的校服款式,不同朝代會有所變化,但校服的顏色一直沒有變,都是青色。而且還有具體的規定。
《禮記.深衣》:「具父母,衣純以青。如孤子,衣純以素。」
孤子(指父親已經去世的孩子),在學堂中穿未染色的布衣(一般是白色的,但有些葛布衣原色偏灰色)。「子衿」中的「子」,是指「學子」。第二個「子」才是「你」。
「衿」這個字雖然是指衣領,但不能將其理解為古代的校服只有衣領是青色的。用「衿」字是為了押韻,因為用「衣」、「裳」、「服」都不押韻。
「嗣」讀音「四」。
《毛傳》:「嗣,習也。古者教以詩樂,誦之歌之,弦之舞之。」
唐朝的經學家孔穎達疏曰:「縱使我不往彼見子,子寧得不來學習音樂乎?責其廢業去學也。」
周朝時期的讀書人,都要掌握常用樂器的演奏方法,祭祀及重大典禮的音樂都由國子學的學生及朝廷官員演奏,以上達天聽。樂器也是溝通神明的法器,因此都被慎重對待,《周禮》對樂器的放置方法都有嚴格的規定。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大意:青色的玉珮絲帶,是學子專用的組綬。能帶著這樣的玉珮,端坐在學堂中學習禮樂,我心悠然而遐思。
(跟我關係好的那位同窗今天又沒有來學堂)即使我沒有找你一起來上學,你怎麼能不來學堂呢?
古代的讀書人及朝廷官員在公開場合都要戴玉珮,走路要根據玉珮聲而行,有一定的規矩,玉珮相互撞擊的清脆之聲還有利於去除人思想中的雜念;這是儒家法門修煉者去除思想中雜念的一種方法。不同級別的官員戴不同的玉珮及用不同顏色的絲帶(組綬)。
唐詩中有很多關於玉珮的描寫,詩句很優美。比如王維: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向鳳池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賈至:「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爐香。」(〈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
這兩聯都是說:退朝後官員們依玉珮之聲,有序地走向中書省處理公事。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大意:你現在貪玩而放縱自己,不上學堂,以登高到城闕上遊玩、看熱鬧為樂。你難道不清楚,一天不學禮樂,就如三個月不學一樣的啊!
「挑達」是一個固定詞組,它的意思是「行為輕薄及放縱自己」。將一個固定詞組用語氣助詞隔開,是為了加強語氣,有時語氣助詞還起到押韻的作用。
這種寫作技巧在《詩經》中特別常見。
如〈綠衣〉:「綠兮衣兮」、「絺兮綌兮」。
〈燕燕〉:「頡之頏之」。
〈日月〉:「父兮母兮」。
〈邶風.柏舟〉:「以敖以遊」。
「在城闕兮」孔穎達疏曰:「登高見於城闕,以候望為樂。」(《毛詩正義》)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孔穎達疏曰:「一日不見此禮樂,則如三月不見兮,何為廢學而遊觀?」(《毛詩正義》)
在中國古代,真正的讀書人,也是一個在儒家法門中修煉的人;能被上天安排成為讀書人,走「修、齊、治、平」之路,也須要很大的福分,因為修煉的人是最珍貴的。
這首詩是一位精勤的學生對貪玩逃課同窗的勸告和冀望,因為他真正明白了學習「禮樂」的重要。對於過去的讀書人來說,「禮樂」就是他們必須遵循的「法」或「法理」。一個人從小就修習正道之理,他將來長大了做事行為也會是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