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武術,有人聯想到古代六藝中的「騎射」、水泊梁山好漢棍棒之術、古代名將刀槍劍棍等十八般兵刃,也有人聯想到太極張三豐、一代宗師葉問的詠春、精武大俠霍元甲的迷蹤拳、廣東獅王黃飛鴻的虎鶴雙形等。同樣是武術,卻有這麼多的聯想,除了武功高強,更有俠義典範。
武術範疇雖廣而多,宏觀來看有東、西方各類別,就唯獨「中華傳統武術」最具內涵與特色。除了各門派多如繁星,理論完整,有徒手訓練、刀槍劍棍等長短雜器械等、內功吐納、外功訓練,且特別注重師承倫理、飲水思源、武德操守。這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底蘊淵源密不可分。
武字溯源顯武德
就《說文解字》來說,武字可以拆分為「止、戈」。止就是制止,戈即是一種兵器,表示人手著兵器,持戈行進,有征伐之意。所以止戈為武也有另一層意思,制止暴力,化干戈為玉帛。
武術雖有防身抗暴保護良知之功效,但自古以來習武之人首重武德。武德是一種由內而外德性的體現。筆者從習武之初,師父便耳提面命地告誡「武德第一、術德兼修」、「習武重德心所願,尊師重道理當先」、「德性多高、功夫多高」,道德可以說是習武者心中的一面鏡子,也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
就「武」字之解讀,東漢的《說文解字》曰:「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因此,把「止」和「戈」合起來才是「武」,意即止息紛爭,才是真正的武力。這也說明了習武之人除了武德修養,更要有浩然正氣,有了正念便能分清善惡是非,這是神傳文化中習「武」人所應該具備的本質。
南拳北腿各有脈絡
以傳統武術流派來說,大致可分為「北方拳」與「南方拳」兩大系。北方多草原平原,加上北方人身材高大威武,個性豪邁且驍勇善戰,打起拳來舒展大方拳腿並重,身法上特別講究「一寸長一寸強」之特點。在武術中也有句話「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踢人」說明了腿法的重要性,普遍來說北方拳系均以身法見長,技擊上講究手腳齊到方為真。如長拳(查、花、砲、紅、華)、螳螂、八極拳、通臂、翻子、迷蹤、六合、劈掛等。
南方多以河湖流域居多,加上南方人身材普遍比較短小精幹,且沿海多有倭寇海盜騷擾,武術實戰多應用於船上,由於船在行進中搖搖晃晃所以打拳時,多以出拳居多,腿法相對比較少,注重下盤穩固,南方拳認為船上打鬥,起腿半邊空,特別講究貼身短打。
南方拳術普遍來講都以「一寸短一寸險」之技擊特點為鮮明之風格。如廣東五大名家 (洪、劉、蔡、李、莫)、詠春、永春白鶴、金鷹、南太祖、五祖、南派螳螂、白眉、龍形等均繼承了此風格特色,武術在發展過程當中也出現過許多先賢進行改良與創新,截長補短。
近代最為出名者莫過於:清末廣東人陳享先生,創「蔡李佛拳」派,陳享及其門徒後參與太平天國起義,協助禁大菸、抵禦外敵而聞名。陳享最早習蔡家拳、後習李家拳,最後結合北派之身法與佛家掌,其拳路自成一格,後為感念三位師父受藝承傳之辛勞,因其兩位恩師習練蔡家與李家拳術,其第三位恩師為佛家青草禪師屬佛門弟子,而定名此技為「蔡李佛拳」,創派迄今一百八十餘年,流傳甚廣,陳享創拳之巧思也充分體現出中國人飲水思源之美德。(待續)◇
2019新唐人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已經開始接受報名,歡迎各路武林高手共襄盛舉!!
新唐人亞太電視台即將於今年6月舉辦的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亞太區初賽,是您一窺傳統武術堂奧之入門磚。今年更增設10~18歲的少年組,希望能讓傳統武術往下扎根。誠摯的邀請您,一同為傳統武術的傳承者加油,我們所共同傳承的不只是武術的技法,更是那真正習武之人,秉記在心的武德道統,讓社會安定祥和的道德力量!
大賽官網報名資訊詳情請掃描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