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延燒,台灣企業轉單效應不一,紡織業訂單增加三至五成,鋼鐵、機械工業則萎縮兩成。如今,美國總統川普將總計2,500億元的中國商品關稅全面提高至25%,,台灣廠商對此寄予厚望,加快台灣與東南亞產線規劃,不過,貿易戰變動大,台灣傳產不敢掉以輕心,並盼政府放寬一例一休與勞工政策,儘速完善「投保協定」保障台商權益,掌握轉單機遇。
美國自去年夏天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收25%關稅;今年5月10日,另外2千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也由10%增至25%,另有3千多億美元的商品清單箭在弦上。美中貿易戰延長,台商加速撤出大陸,回流台灣或轉往東南亞投資。
中鋼執行副總王錫欽表示,美國是台灣鋼鐵最大出口國,我國每年銷美約110萬噸鋼,出口金額達新台幣400億元,占台灣鋼鐵總出口13%,當初貿易戰開打,大家期待轉單效應,但「轉單效應跟所屬產業與發酵時間有關」。
王錫欽指出,以鋼鐵業來說,去年4月美國第一波10%關稅上路,台灣鋼鐵業確實迎來轉單效應,但大陸反制後(出口退稅從5%提高至10%、增值稅從17%調降至13%、人民幣貶值),轉單效應就減弱了,台灣鋼鐵業訂單「從去年第四季起開始下滑,今年Q1流失10%,Q2流失20%」。
不過,今年5月10日,美國確定將2,500億元陸貨關稅從10%加到25%。王錫欽說,鋼鋁業對此「寄予厚望」,因為25%下去,大陸反制籌碼很有限,轉單效應可望有較大期待。面對持續變動,中鋼靜觀其變、審慎因應。
機械產業方面,台灣中部有完整產業鏈,根留台灣機會高。金器工業董事長黃景成指出,中美貿易戰以來,機械零組件從去年第三季(2018年7月)到今年第一季,營收較上一年同期比,下降20%左右,預估今年第三季度才會恢復力道。
過去20年,大陸工廠帶動「降價」潮,成為台灣產業最大致命傷,中小企業生存艱辛,總體產業規模難擴大,不過「雖然低靡,但不悲觀」,台廠韌性高,「認真做、節儉點」仍可克服。機械領域門檻高,外移不易,黃景成建議,機械業根留台灣,必須放棄大與量的迷思,轉向利潤高、品質好,不斷創新,才能因應國際趨勢。
在紡織領域方面,國紡企業成為美中貿易戰受益者。國紡企業總經理戴宏怡表示,國紡生產黏扣帶,與大陸工廠是競爭關係,去年7月起,美國客戶開始把訂單轉到台灣或越南,轉單效應讓國紡訂單爆量。他認為,中美貿易戰的啟示是「走對路線,台灣很有機會」。
審視大陸短期無力反擊貿易戰,加上政府強制工業區土地開發,國紡準備投資6億元台幣在雲林蓋廠,升級工業4.0。戴宏怡認為,企業要根留台灣,經濟移民全世界,台灣做大,投資全球,就有堅強娘家做後盾。
面對轉單效應,台灣工廠受限「一例一休、土地貴、缺工」,台灣產線難即時擴充,已布局東南亞的台商,紛紛把單轉派到越南、緬甸廠去生產。台商順利回流,戴宏怡盼政府,鬆綁勞工與一例一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