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肉粽一直在華人圈盛行不衰,而且還流傳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許多國家。
流傳千年的習俗
說到粽子的悠久歷史,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用菇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之「角黍」的說法;而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則稱「筒粽」。
至於最為人所知的傳說,便是戰國時代,屈原投汨羅江自盡,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屍體,於是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讓魚蝦喫;又一說是為用來祭祀屈原。而在江蘇等地,粽子也被認為跟伍子胥信仰有關。
輾轉流傳數千年,端午吃粽子的習俗,亦在台灣發揚光大,甚至因應地域性發展出不同種類的粽子。台灣粽,與江浙一帶類似,用麻竹葉或桂竹葉包裹內餡,做出錐立四角形狀,再以棉繩固定。
多元發展的台灣粽
一般常見的有「南部粽」、「北部粽」。北部粽作法上是以生米泡水後瀝乾,加入調味,炒至半熟後,搭配竹葉包裹內餡,最後進入蒸籠蒸熟。北部粽大多竹葉外觀色澤棕黃,略帶斑點。
南部粽又稱「水煮粽」,因其作法是將浸泡後的糯米,放入竹葉,加上內餡包裹後,入大鍋以大火水煮,中間可加入冷水1~2次,直至熟透。因投水煮食,比北部粽較不油膩。許多人在食用南部粽,喜歡淋上醬汁和花生粉,吃起來口感更加滑順。
還有一種「鹼粽」,又稱甜粽或粳粽,其米粒稍呈黏糊狀,口感類似粿,一般不包內餡,食用時或沾些白糖或黑糖,風味獨特。
特別的是,原住民也是有類似粽子這種食物!一般被稱作「阿拜」,是魯凱、排灣、卑南等族的傳統食物。使用芋頭粉、小米、糯米或高粱粉製作外皮,包入內餡後,以假酸漿葉包覆內層,外面再用月桃葉整個包起,煮熟後,只需剝除月桃葉,便可食用。
今天,就讓我們動手做南部鹹肉粽!
觀看肉粽製作小影片
食材:
36片竹葉
8個香菇
1/4杯蝦米
12個鹹蛋黃
2湯匙植物油
糯米:
4杯糯米
2湯匙醬油
1/2茶匙鹽
少許糖
1湯匙植物油
綠豆:
2杯去皮綠豆
1/2茶匙鹽
少許糖
花生:
1杯花生
1/2茶匙鹽
少許糖
五花肉:
1磅五花肉
1湯匙醬油
1湯匙老抽
1湯匙蠔油
1湯匙紹興酒
1/2茶匙五香粉
1/2茶匙白胡椒
少許鹽
少許糖
醬汁:
1湯匙醬油
1 湯匙蠔油
1/2茶匙五香粉
1/2茶匙白胡椒
少許鹽
少許糖
準備工作:
1. 包粽子前一天,將準備好的粽葉洗淨,浸泡水中一晚。
2. 準備好的糯米、去皮綠豆、花生、香菇、蝦米,同樣洗淨後,分別浸泡一晚。
3. 將醬汁攪拌均勻後,加入五花肉,醃製一個晚上。
步驟:
1. 將上述準備的食材全部瀝乾。
2. 糯米、綠豆個別加入調味料,攪拌均勻。
3. 將花生放入一鍋熱水,加入調味料攪拌,用中火煮至軟爛。拿掉花生皮後,瀝乾。
4. 加入一湯匙油,用中火小炒五花肉約3分鐘後,加入切片香菇、蝦米以及調味醬汁,快炒1分鐘。
5. 擦乾粽葉,將兩端剪去半英寸,光滑面朝上,刷上一點油,避免糯米沾黏。
6. 將粽葉做成圓錐體,依序加入餡料:一湯匙糯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