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雲嘉屏

【台灣放大鏡】復育領角鴞 產學攜手建巢箱鳥居

小墾丁渡假村攜手雲林科技大學推出「鳥居營」復育領角鴞。(小墾丁渡假村提供)
小墾丁渡假村攜手雲林科技大學推出「鳥居營」復育領角鴞。(小墾丁渡假村提供)

文/記者簡惠敏
台灣有12種貓頭鷹,其中與人們住得最近的,就是領角鴞,喜歡棲息淺山地區、羽色與樹皮很接近,但因都市擴張,棲地大量消失。為復育領角鴞,小墾丁渡假村與雲林科技大學攜手推出「鳥居營」課程,邀請領角鴞達人蔡志偉,帶領學生製作領角鴞巢箱,進行棲地補償。

警戒中的領角鴞成鳥。警戒中的領角鴞成鳥。(蔡志偉提供)

蔡志偉表示,在台灣12種貓頭鷹中,最大的是黃魚鴞,而農村與都市中最常見的則是領角鴞。領角鴞平時睡在樹上,要繁殖時會尋覓適合的樹洞,然而領角鴞棲地喪失,闊葉林面積不斷縮減,沒有足夠的巨大老樹洞穴可供作巢。

為解決領角鴞沒有巢樹可孵育下一代,在樹木上3~5米的位置設置巢箱,是棲地補償的一環。蔡志偉說,領角鴞的繁殖季在每年11月至隔年4月,因此,雲科大同學預計10月再回到小墾丁放置育兒巢箱。

巢箱放置後,除領角鴞外,黃嘴角鴞或五色鳥也可能來居住。蔡志偉說,領角鴞一次可下1至4顆蛋,約3~4週孵化,孵化後再經4週左右,就會跟親鳥到外面生活,因此,如果春季在地上撿到貓頭鷹,代表牠還在學習飛翔,把牠放回樹上就好。

領角鴞是生態鏈中的高級消費者,食性是昆蟲,如蝗蟲與蟑螂,還有蛾類、鼠類、鳥類與蛇類等。如果在農地間架設巢箱,牠就可以為生態服務。

警戒中的領角鴞成鳥。警戒中的領角鴞成鳥。(蔡志偉提供)

蔡志偉說,製作巢箱洞口必須在8.5公分以上,讓領角鴞的臉能通過,只要臉能通過,整個身體就能進到巢箱內居住,巢箱為了防潮,底部必須要有通風孔洞,還有鋪上枯葉讓領角鴞下蛋時,能夠有柔軟的安全防護。

領角鴞成鳥。(蔡志偉提供)領角鴞成鳥。(蔡志偉提供)
雲林科技大學同學製作巢箱。(蔡志偉提供)製作巢箱。(蔡志偉提供)

策展人黃耀寬說,小墾丁生態村近年來,大規模去除村內的外來種銀合歡以及小花蔓澤蘭,並努力照顧闊葉林,廣植台灣的植物與蕨類,還有台灣特有種高士佛澤蘭,而此次,製作巢箱的目的,不只是讓參與者認識棲地補償的重要性,更是體驗台灣之美,保護台灣生態。◇

雲林科技大學同學製作巢箱。雲林科技大學同學製作巢箱。(小墾丁渡假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