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竹苗

認識兒童扁平足

典型柔韌性扁平足,站立時足跟向外傾斜,足跟塌陷。(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
典型柔韌性扁平足,站立時足跟向外傾斜,足跟塌陷。(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

文/記者林倩玉
一歲半的小妤(化名)自從開始走路之後,媽媽觀察到她的腳底怪怪的,似乎都是平貼著地板,抱起來觀察時卻又看得到小小的足弓,媽媽分不清走路搖搖晃晃的小妤是學步兒本身會有的狀況,還是小妤真的有扁平足的問題,只好趁著回診所打預防針的時候詢問小兒科醫師。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小兒骨科醫師江明弘表示,扁平足(pes planus)、鴨母蹄在嬰兒和兒童中很常見,大部分的孩子被父母抱起時,可以看到腳底漂亮的足弓,然而站立時足弓卻是扁平的。這些柔韌性扁平足(flexible flatfoot)的孩子多數在青春期才發展出穩定的足弓。因此,柔韌性扁平足被認為是生理性的正常發育過程,因為這些變形通常是柔軟的且無關節活動限制或僵硬性變形,孩子本身不會疼痛且不影響功能。在極少數情況下,扁平足會變得疼痛或僵硬,這時就可能有潛在的病理因素。這些少數病理性、僵硬性的扁平足成因包括先天性垂直距骨(vertical talus)、關節炎或跗骨聯合(tarsal coalition)等。

江明弘說明,雖然扁平足很普遍,但是目前對於小兒柔韌扁平足並沒有標準的定義,現有資訊沒有辦法分辨哪些孩童在成年後可能患有足部疼痛和功能限制。此外,對於柔韌扁平足而言,沒有大型的前瞻性研究比較各種介入方法與其自然發育(不介入)的差異。目前的證據顯示,面對柔韌性、無症狀的扁平足兒童,單純的觀察而不介入是安全且適當的。對於本來沒有疼痛的孩童而言,強加的矯正器可能造成孩童足底疼痛、適應不良。不斷長大的腳需要不斷更換新的矯正器,對家長也會造成經濟上的負擔。

扁平足、鴨母蹄在嬰兒和兒童中很常見,不站立時、或踮腳站立有足弓出現。扁平足、鴨母蹄在嬰兒和兒童中很常見,不站立時、或踮腳站立有足弓出現。(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

江明弘指出,疼痛的扁平足可能需要專業醫師檢查,判斷孩童是否有病理性的扁平足或附生舟狀骨(accessory navicular)。介入方式諸如物理治療,足弓支撐或矯正器(orthotics),甚至骨科手術都可能有幫忙。足弓支撐或矯正器對於改變柔韌性扁平足的自然發育並無實證證據,但可以緩解孩童的腳底板疼痛。一般接受保守治療後仍有症狀,或是病理性扁平足的患者,可考慮骨科手術治療,包括跟腱延長、截骨矯正(osteotomies)、關節融合(arthrodesis),或將矽膠或金屬帽插入跗骨竇(sinus tarsi)的距下關節限制術(subtalar arthroereisis)。

對於一般民眾或兒科醫師而言,重要的是知道大部分的扁平足不須過度緊張看待,若有症狀或僵硬性的扁平足,可轉診給骨科醫師進一步安排詳細檢查與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