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獲利模式」(business model),任何人總能談上一談,只不過,談終歸是「談」。而企業是否「真能獲利」,也不是畫個圖、分析出核心價值、一步一步推敲,就能保證獲利的。前一陣子,一位中小企業主問筆者,怎樣才能讓企業「賺到錢」?
幾分鐘過後,我回答他,先別想賺錢的事吧!這問題「我無法回答」,也「無能回答」,只因筆者不是算命先知,亦不是財神老爺。
然而,我總是要解答他的疑惑,於是對他說,「或許,您應該先把重心放在『如何把品質顧好』、『如何把員工管理好』、『如何把客戶安頓好』、『如何把日常之事做好』等基本事務上。」倘若,能夠把這些事情弄「好」(即達到「效能」與「效率」等目標),那麼,也有就有利於「錢來了」,是不是?
也或許,筆者想說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企業是否能夠營利賺錢,其實並不是必然的情況,而是在「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偶然作用下,「試」出來的結果。而這種試,乃是多方「嘗試錯誤」(trial and error)的結果,也是突破重重困難的結果。也因此,若您還認為,獲利模式是可以「構想與推敲」出來的,那麼絕對是癡人說夢,更徒勞無功!
換個角度想,套上傅利曼的話,那些真正賺錢的企業,就是道德的嗎?
亦不全然是吧?頂新油品爭議、力霸掏空資產、耐吉壓榨童工、臉書洩露個資、華為侵害國家安全,那又該怎麼說呢?
那麼,關於「獲利」這件事,到底是指什麼?新時代下的我們,又該如何解讀呢?
筆者以為,孔老夫子所說的「見利思義」、「見得思宜」,以及「富貴以道得之」等觀點,或許可以給我們深深的借鏡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