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和中年人大腸癌攀升的主因
這項研究蒐集了44年的數據,發現年輕人和中年人的大腸癌死亡率呈現增高的趨勢,主要原因有2個:
1.年輕人沒想過自己會得大腸癌,因此出現症狀也未加重視。
大腸癌若在早期發現,90%的病人可以活至少5年,有些還可以治癒。
但是,「50歲」的大腸癌篩檢年齡,讓很多年輕人放鬆了警惕。即使出現大腸癌的相關症狀,也沒有放在心上,拖延就醫,導致發現癌症的時候已是晚期,難以治療。
2.「50歲」以上的人沒有及時做篩檢。
數據顯示,50~54歲的人大腸癌死亡率也有提升。該研究的作者之一、美國癌症學會院內研究部監測信息服務策略總監Rebecca Siegel認為,這表明50歲出頭的人沒有及時做篩檢,例如在2015年,50~54歲的人中,只有46%的人及時做了篩檢。
台灣大腸癌發病率 九度居癌症首位
據衛福部國健署2017年公布的台灣癌症登記報告,在所有癌症中,大腸癌發生率最高。如今,大腸癌已第九度登上新發人數最多的癌症,超過肺癌、乳癌和肝癌。
大腸癌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長時間生活、飲食習慣不好,吃較多的肉類,特別是燒烤、加工的肉,導致腸產生息肉,最終引發大腸癌。缺少運動、抽菸、喝酒等習慣也是引發大腸癌的原因。
有大腸癌症狀 要及時檢查
無論年齡多大,只要發現以下症狀,就應該去看醫生:
☉腸道的習慣發生變化
譬如突然開始腹瀉、便祕或糞便逐漸變細,這可能是因腫瘤生長導致腸道變得狹窄而引起的。如果狀況超過4週,就應去醫院檢查。
☉直腸出血或者糞便有血
不是說糞便有血就一定是腸癌,絕大多數出血的情況,都與腫瘤無關。譬如血液是黑色,可能是胃部出血。如果血液鮮紅,很可能是由痔瘡引起的出血。事實上,大腸癌引起的出血通常是慢性的,血量通常很少,不容易在糞便中看見,時間一長,可能引發貧血症狀。
☉持續的腹部不適,如痙攣、脹氣或疼痛
☉總感覺腸子沒有完全清空
☉虛弱、疲勞,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高危人群 應提早做篩檢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普通人到了50歲,就要開始定期做大腸癌篩檢。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建議,大腸癌篩檢應持續到75歲。75歲以後是否要做篩檢,要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之前的篩檢結果情況而定。
然而,對於大腸癌的高危人群,譬如有大腸癌或腸息肉的家族病史、或有炎症性腸病的人,建議在50歲以前和醫生討論是否需要篩檢,或者是否需要做更密集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