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朋志表示,荷蘭牛為溫帶牛,不耐熱,為目前世界牛種中乳產量最高,台灣黃牛存在於台灣近400年,具有極佳耐熱能力,主要為役用。團隊想要結合台灣黃牛的耐熱性與荷蘭牛的高產乳性,於是利用「紡錘體轉置(ST)技術」。
ST技術最早是用來解決高齡產婦卵子老化不孕症問題,此技術用於人體在英、美等國已合法。沈朋志率領團隊,將荷蘭牛卵母細胞中的細胞核,轉置到台灣黃牛卵母細胞質中,再與荷蘭牛精子配對,成功產下4頭紡錘體轉置牛寶寶(ST牛)。
沈朋志說,過去以配種或是雜交的方式篩選能夠適應環境的家畜品種,至少需要求15年的時間,ST技術不但可以大幅縮減時間,成功率也高;ST牛的外表雖然是荷蘭牛,卻具有台灣黃牛的耐
雖然目前樣本數還太少,但運用「紡錘體轉置(ST)技術」來達成生產兼具抗熱型與高經濟性牛種的目標是可以預期的,團隊未來將持續在細胞以及生理層面進行耐熱能力的研究,讓台灣育成抗熱型家畜品種有重大進展,也能提高家畜新品種整體產製的效率。
鑑於全球氣候暖化日趨嚴重,畜產業面臨負面效應更具惡化,屏科大校長戴昌賢表示,為防止牛隻受到熱緊迫的影響,紡綞體轉置技術的開發,是非常重大的突破,期為台灣帶來巨大的貢獻。◇
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