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陳小姐在去年(2019)12月初發現有發燒、頭痛、喉嚨痛等症狀,經西醫確診為流感,治療後在3天之內完全退燒,之後開始出現咳嗽、流鼻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狀,經多個星期服藥後症狀雖有緩解,但依舊無法打起精神工作,久咳不癒加上喉嚨沙啞,因病情不見好轉,經朋友介紹至中醫科治療。
衛福部朴子醫院中醫科醫師藍誼珊表示,陳小姐除了咳聲重濁、痰白帶黃、鼻音很重等症狀外,伴隨四肢冰冷、排便不順、容易疲倦、頭昏頭脹,屬於外感風寒、內有痰熱的症狀,中醫師以辛溫解表、宣肺泄熱、止咳平喘等方式施以治療,患者的症狀在短時間獲得緩解。陳小姐驚訝並感到好奇,直問:「這麼嚴重的症狀也能看中醫?」
中醫如何治療發熱感染類症狀?
如何才能增強體力,中醫治療發熱類、感染類症狀,又能提供什麼協助呢?
中醫治療感染類或發熱類的症狀,只要醫師對症診斷正確,可以透過發汗解表、清熱化痰、降氣平喘等方式,多數症狀能獲得良好改善或解除,並可依患者個別變化而調整藥方。
中藥本身有其偏性(寒、熱、溫、涼等),而中藥的治病原理主要是根據藥物的偏性來矯正臟腑失調。例如:外感風寒可用麻黃、桂枝、羌活疏散風寒;外感風熱則可用金銀花、連翹、桑葉等疏風清熱;痰熱壅盛則可用黃連、貝母、栝蔞仁等清熱化痰;當患者身體虛弱時,還可斟酌給予黃耆、柴胡、甘草等藥物補氣解鬱。人體是有自我調節的功能,只要生理功能調順暢,很多疾病就能得到緩解。
藍誼珊指出,流感期間患者可依醫師指示,根據其症狀搭配食療使用杏仁粉、冬瓜子、百合等食物,學生上課、外出者、上班族可以用沖泡式茶包,均量放入上述食材熱水沖服飲用。生病癒後食療可將紅棗6顆、枸杞、黃耆、黨參各15g熱水烹煮,也可以燉排骨,增強體力補元氣。
藍誼珊呼籲,預防勝於治療,預防感染性疾病的法則,不外乎作息正常、出外勤洗手、戴口罩、注意衛生習慣,不要與病毒作伴。生病期間應避免食用麻油、帶殼類海鮮、奶製品、辛熱上火之食物。適當地使用中醫藥,可以調整免疫系統,讓免疫力發揮更大效用,達到祛除外邪的能力,使疾病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