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益生菌菌種因地制宜,國外的菌種並不會較適合東方人。
旅行時所引起的水土不服,並不一定是吃了什麼壞掉的東西或是被細菌病毒感染的食品,很常是因為各國飲食習慣不同,導致不同地區,人體腸道菌叢分布不同。當我們原有的腸道環境,受到外來環境不同的刺激,就可能影響腸道菌叢的作用,產生腸道問題。
2. 菌種愈多,不一定愈好。
菌種多,甚至會有相互排斥的現象。能相輔相成的配合比較合適。
(1) B. longum與L. paracasei(LP菌)所產生的廢物,是定殖在小腸中L. rhamnosus GG(LGG菌)的食物,可見其三者共生的重要性。
(2)糞鏈球菌(S. faecalis)能快速在腸道分泌酸性物質,幫助嗜酸乳桿菌(L. acidophilus)及比菲德氏菌加速發育。
(3) 比較建議菌種為:A菌(L. acidophilus)、B菌(Bifidobacterium species)、C菌(Lactobacillus casei)、LGG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P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3. 菌數20億~100億為宜。
腸道裡所能定殖的益生菌含量是有限的,過量的菌數,反而影響益生菌的作用。
菌數過高,反而會造成菌株之間的相互卡位,無法發揮「各司其職」的功能。市售標榜含1千億菌株的產品,應好好考慮其菌株定殖率。
4. 劑型:膠囊、粉劑為宜。
錠劑製作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經過高熱的加壓而製成錠,而造成菌株的壞死。
益生菌偏寒,建議食用有增加溫性成分的複方益生菌,如冬蟲夏草(入腎)、紅景天(補肺),效果更佳。再者,過敏性患者體質偏寒,故不建議單吃益生菌。(此論點來自「活力藥師網」)
——本文由「微笑藥師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