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蝗蟲大軍一路向東 學者:是否入侵中國看天意

圖為中興大學蟲系教授楊正澤。(擷自中興大學網站)
圖為中興大學蟲系教授楊正澤。(擷自中興大學網站)

【記者吳旻洲/台北報導】當世界各國正在全力防疫中共病毒(俗稱武漢肺炎)疫情之際,席捲東非大陸的蝗災正悄悄向東延伸,遮天蔽日的蝗蟲大軍所到之處寸草不留、莊稼顆粒無收。對於「蝗蟲地圖」是否會入侵中國大陸,學者表示,蝗蟲主要靠氣流決定遷移方向,所以會不會飛進中國得要看風向決定。

這波蝗災是東非近25年來最大規模的蝗蟲災禍,每平方公里的蝗蟲數量可達4,000萬隻,估計總數可能高達3,600億隻,每天能飛行150公里,一天之內能吃掉3.5萬人的糧食。預計未來幾周亞洲將有更多降雨,若無法有效抑制蝗蟲數量的增長,聯合國擔心6月時可能狂增500倍。

東非蝗災之所以如此嚴重,原因之一是極端氣候助長蝗災的擴散。2019年時,北印度洋出現罕見的氣旋活動,讓東非受到旱災與水災夾擊,由於高溫的催化,加速了蝗蟲卵的平均孵化週期與幼蟲的生長週期,又因為充沛的雨水和植被,提供了水熱條件及食物來源,進一步加劇了蝗蟲災害的爆發。

除了天災以外,從2015年至今仍尚未休止的葉門內戰也是原因之一。由於葉門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在戰爭當中,未能顧及民生所需,造成2018年大水災衝擊時,未能即時抑制當地爆發的蝗蟲問題,才讓蝗災蔓延到整個阿拉伯半島,甚至飛越兩側紅海與波斯灣,並擴及非洲以及南亞。

牧鴨治蝗不可行 學者:是假新聞

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正澤表示,蝗蟲屬直翅目昆蟲,不同於雜食性的蟋蟀、螽斯,蝗蟲完全是植食性,都是白天活動、取食,體重約2公克的成蟲,一天能吃掉和自己體重相當的食物,生命週期大約都在100多天。

他說,蝗蟲分成分散居型(solitary)與聚居型(gregarious)兩種型態,若蝗蟲的若蟲(漸進變態類昆蟲的幼期)生活在擁擠的環境,就會出現型態轉變的現象,包括身體的形狀,以及翅、腳的大小都會改變,並產生族群爆量繁殖,進而引發蝗災。

楊正澤表示,雖然型態轉變的蝗蟲適合長距離飛行,但其實並不能一次飛上百公里,多數是因為氣流的原故被順勢吹往下個地區聚落,並在離境之後會產生大量的卵,只要環境適合生存、數量龐大,就會再度繁衍出聚居型的蝗蟲,不斷的循環往復,當地就會出現糧食危機與饑荒。

此外,只有聚居型的蝗蟲會表現CYP305M2的基因並合成苯乙腈,可在被攻擊時進一步轉換成具毒性的氰化氫,對天敵具警戒作用,因此網傳的「牧鴨治蝗」並不可行。

楊正澤說,要用雞、鴨這類天敵來治蝗,那僅限於數量少、還未爆發蝗災的情況下才可行,以當前這麼大規模的蝗災,先不說會產生毒素,雞、鴨要真看到估計都嚇死了,根本吃不過來,所以這根本就是「假消息」。

昆蟲遷移有範圍 但風向決定往哪飛

據FAO今年2月的蝗災報告顯示,目前受災最嚴重的區域主要仍在東非,尤其是肯亞、索馬利亞以及衣索比亞,讓當地原有的饑荒問題變得更加失控。而這場災禍並不僅肆虐東非,目前「蝗蟲地圖」最西邊已觸及西非的茅利塔尼亞,最東邊也已來到過往常受蝗災影響的巴基斯坦與印度。

近來中國網上也出現了對蝗蟲「邊境入侵」的擔憂。中國科學院日前雖然曾表示,因為有喜馬拉雅山作為屏障,所以東非的沙漠蝗蟲要進入中國的可能性並不高,但中科院也語帶保留地表示,眼下規模罕見的蝗災,仍需持續觀測非洲蝗蟲的飛行途徑,是否可能繞道其他國家,輾轉侵入中國。

楊正澤表示,昆蟲遷移有一定範圍,但如果是被氣流帶動的話,它是沒有辦法自主決定降落在哪裡的,所以非洲蝗蟲會不會飛進中國還得要看風向決定。

香港昆蟲學會會長陳濤則表示,蝗蟲要跨過嚴寒、全球最高的喜瑪拉雅山山脈這道天然屏障一定沒有可能。但已跨過阿拉伯海的蝗蟲,假如有溫暖、乾燥的氣候許可,有可能從緬甸等東南亞國家進入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