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川洲解釋,「正相印度洋偶極事件」是指,東風盛行、東印度洋深層海水上湧、海水表層溫度下降,此時高空乾燥空氣下沉,導致澳洲南方缺少海洋水氣的供給,加上前所未見的高溫與乾旱,最終導致大規模野火肆虐,燒毀20%的森林;而偶極事件還會影響全球的氣候與降雨,造成東南亞乾旱、東非多雨的現象。
沈川洲說明,研究團隊使用1株現生珊瑚與8個化石標本,利用高精確鈾釷定年技術與同位素質譜儀,建立了從西元1240年以來,共500年具有月解析的珊瑚氧同位素資料,還原出半連續的千年印度洋氣候紀錄。經進一步分析,沈川洲指出,去年的正印度洋偶極事件,千年以來僅發生10次,但因全球暖化有明顯增加趨勢,在過去60年中就發生過4次。
沈川洲分析,正印度洋偶極事件在西元1590年之前發生頻率較低,平均25年出現一次,但在其後的500年間,發生週期縮短為8年,而在17世紀至1960年平均每3年發生1次。沈川洲說,若與1961年到1990年的平均狀態相比,超過3個標準差就稱為極端事件,但機率只有千分之一;研究發現,最嚴重的極端正印度洋偶極事件發生在1997年,接著就在去年出現。
沈川洲強調,1960年是近代極端偶極事件發生頻率的分水嶺,1960年以後因全球暖化,區域氣候震盪有越來越激烈,在全球持續升溫的趨勢下,極端偶極事件會頻繁發生,嚴重程度甚至恐再破紀錄。
至於對台灣的影響,沈川洲表示,正相印度洋偶極事件與「中太平洋型聖嬰現象」明顯相關,而中太平洋持續異常高溫,會形成更多的夏季颱風,侵襲台灣的秋季颱風機率也相對增加,相反的,因熱帶西太平洋地區盛行西風改變區域環流,會導致台灣春雨持續減少,甚至無雨,使旱象更加惡化,若全球暖化持續,長期的旱象在未來幾十年或許無法紓解。
「南台灣季節性旱澇可能會越來越嚴重」,沈川洲提醒,觀察台灣地區西元1961到1990年的雨量資料,在中太平洋型聖嬰年時期,台南、高雄在3到5月間的雨量只剩下一般時期的3成,季節旱象恐怕愈加嚴重,政府也必須有更全面的因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