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肺炎(武漢肺炎)爆發至今,全球已近80萬人染疫,台灣民眾黨立委高虹安1日表示,醫護人員是防疫的第一線,但每日大量的重複性工作,不但凸顯醫療人力缺乏,也增加了醫護人員染疫風險;她指出,台灣擁有機器人自動化的優勢,可應用在醫療院所提升防疫能量。
民眾黨立委高虹安、蔡壁如1日上午召開「醫護安全政府要顧 科技防疫超前部署」記者會,邀請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高靖秋,提出醫護人員面臨的困境與訴求,再透過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陳招成提出改善建議,呼籲政府應立即投入科技防疫產業升級,積極輔導醫療院所導入智動化科技設備,減輕醫護負擔。
高虹安表示,全世界包含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日本、韓國、越南等國皆爆發院內群聚感染案例,台灣北部某醫學中心也發生群聚感染,造成4名醫護染病;醫護人員在院內移動、照顧其他病患,共造成7人確診。而疫情期間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到醫院篩檢、治療,醫護人員接觸時就有染病的高風險,人力不足問題也會越來越明顯。
高虹安指出,經濟部工業局或技術處都有相關計畫在推動機器人、自動化,過去在製造業、工廠端也有非常多的應用,且台灣也有很好的自動化供應鏈;因此她建議,可運用科技幫助醫護降低接觸風險。「本土機器人的好處就是可依照需求進行調整、改裝」,像圓形的掃地機器人,只要稍微改裝就能成為環境消毒機器人,可以24小時工作。
蔡壁如強調,機器人只是協助醫護工作,無法完全取代人力。以往醫院會有很多的志工協助,但疫情期間為減少人員接觸,限制志工進入醫院,機器人在這個時候正好能銜接;最重要的是人機協作,讓醫護人員減輕負擔、專注於醫療、服務價值最大化。台大醫院就引進運輸遞送機器人,協助器具準備、廢棄物運送,可節省運送時間更、降低交叉汙染風險。
高靖秋則表示,接觸確診病患時最大的麻煩在於穿著防護衣,長時間無法進食與如廁,因此希望能減少醫護人員與病患接觸的時間,如測量體溫、血壓、心跳等定時重複性工作,若透過自動化機器人協助,節省下來的人力、時間就可以給予病患更多的心理支持、提升照顧品質。政府應把握這次機會推動醫療轉型,以利未來更好的處理公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