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顆星球被命名為「Kepler-1649c」,距離地球約300光年,它圍繞一顆紅矮星運行,體積大約是太陽的1/4。由於紅矮星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這意味著,宜居星球可能比過去想像中的更為常見。
Kepler-1649c的大小是地球的1.06倍,從恆星接收到的光量,大約是地球的75%。和地球一樣,Kepler-1649c也位於「適居帶」,意味著距離恆星的距離不會太遠,以致過於寒冷,也不會太近,以致過於炎熱。適居帶上的岩石行星,地表也可能有液態水,讓生物得以生存。
NASA表示,這顆新發現的可能宜居星球,是目前發現的系外行星中和地球最為相似的。相關研究成果,已於4月15日刊登於《天文物理期刊快訊》上。
因為行星不會發光,僅能利用行星通過恆星時的「陰影」被辨識出來,因此電腦很容易判讀錯誤。事實上,Kepler-1649c在第一時間,也無法被電腦演算法辨識出來。所幸,研究員們一一比對所有可能的資料,Kepler-1649c才被確認為一顆可能的宜居行星。
本研究使用的資料,是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舊觀測數據。克卜勒望遠鏡專為搜尋類地行星而設計,從2009年3月成功發射後,共發現了兩千多顆系外行星。雖然因為燃料用盡,克卜勒已在2018年底除役,但從它回傳的資料中,科學家仍時常有重大發現。
目前,搜尋系外行星的任務,由2018年4月成功發射升空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接手。
「這顆遙遠、迷人的行星給了我們更大的希望,第二顆地球或許仍在茫茫星海之中,等著被人們發現」,NASA 科學任務局(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副局長托馬斯·祖布琛(Thomas Zurbuchen)說,「隨著科學界尋找宜居行星的能力不斷完善,克卜勒望遠鏡與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回傳的資料,將繼續產生驚人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