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20總統就職將至,近期關於ECFA恐面臨中止的傳言再度甚囂塵上。學者劉孟俊說,協議並無「10年大限」問題;而兩岸經貿也應擺脫「讓利」思維,才能持續發展。他也指出,近年臺商從中國轉移產線的布局,仍屬商業考量,兩岸關係的影響倒是其次。
中央社報導,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所長劉孟俊近日表示,討論這個問題,須先釐清兩件事:首先,兩岸任一方若對ECFA有疑慮,都可提出協商後停止協議;但ECFA並沒有所謂10年效期的問題。
其次,他說,經貿協議是基於對等互利的原則所簽訂,這意味著,受益於ECFA的不只臺灣,ECFA並非對臺「讓利」的協議,「真的要『讓利』,中國直接用國內政策就可以做到了,不需要用到ECFA。」
劉孟俊也反問,如果ECFA真的是對臺「讓利」,那就意味著帶有政治企圖,臺灣必須付出一些代價,按照這個邏輯,中止ECFA豈不是更合理?
他強調,投資貿易是建立在對等互利的基礎上,如果兩岸經貿必須靠陸方的「讓利」來維繫,這種合作不會長久。
此外,在美中貿易戰和中共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下,近期一些外商轉移在中國的產線。外界也憂心,在兩岸關係不佳的背景下,是否會影響臺商赴陸投資意願。
劉孟俊對此表示,以往臺商赴陸投資的原因有三:降低勞動力成本、配合品牌客戶赴陸設廠,和瞄準大陸市場。
他指出,近年中國勞力成本已大幅提高,臺商經營成本今非昔比。著眼於低成本的臺商,可能已將產線轉移到工資更低的國家。
另外,在貿易戰下,美國基於國安考量,禁止部分在中國生產的通訊產品進口,不少臺商也因應品牌客戶的需求做出調整,將產線轉移到臺灣等地。
他強調,這些變化都是「在商言商」的決定,兩岸關係的影響倒是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