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民間有史料記載,明思宗與大明王朝最後結局的一幕,早在明朝開國之際,神算大臣劉伯溫就用三軸繪圖的形式明確預示。
劉伯溫277年前就已預知王朝宿命,向後人透露了天意難違的鐵律。
崇禎帝密室中揭「劉青田繪圖」
劉伯溫是浙江青田人,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官至御史中丞,封誠意伯,因此後世也稱他為「劉青田」、「劉誠意」。
清人計六奇《明季北略》筆記裡,曾兩處記載著崇禎皇帝在密室中,親見劉伯溫所繪圖畫一事,畫面的內容竟是一位和崇禎聖容一模一樣的人懸梁自盡。
《明季北略》卷二十中的「劉青田繪圖」是這樣記述的:
當初,燕王朱棣登基成為皇帝後,曾發現皇宮內有密室。同時還發現,密室內藏有劉誠意遺留的祕記。祕記放在一個箱櫃裡,箱櫃的環狀鎖頭嚴絲合縫,非常牢固。知道有這個祕記的人都相互告誡,如果世事沒啥大變故,這個祕記是絕對不可隨意開啟的。
癸未(1643)年秋,清兵南下破關圍城,京城一帶剛好是瘟疫盛行,天下極其不太平。先帝(
明思宗崇禎)卻想開啟大內密室一探究竟。掌印的內臣叩頭如搗蒜,堅持勸諫崇禎不可輕易打開密箱。皇上哪裡肯聽。那密室中只有這麼一個箱櫃,打開之後,裡面放著三軸繪圖,被取了出來。
第一軸繪圖的內容是,數千文武百官,全都手執朝服、朝冠,披髮到處亂走。崇禎皇上就問內臣是什麼意思。內臣叩頭答曰:「披頭散髮,恐怕是要多發亂。」第二軸繪圖的畫面,是兵將倒戈棄甲,民眾拖家帶口四處逃難,皇上又問是什麼意思。內臣又叩頭回答:「這恐怕是軍叛民逃吧!」
崇禎的臉色大變,內臣就請皇上不要再觀看下去了。但是皇上不肯,一定要展開第三幅畫,軸中的人像,面貌和崇禎皇上非常相似,身穿白色背心,右足赤腳,左足有穿襪著履,披散著頭髮懸梁自盡。那終局的狀況與後來發生的情景幾乎一模一樣、分毫不爽。
關於劉伯溫三繪圖預示大明結局一事,《明季北略》卷二十三的一則繪圖續記,以及清人董含在《三岡識略》中也有記載。
劉伯溫碑記預言 重現世間
劉伯溫不僅是明朝開國名相,還是歷史上著名的預言家。他的《燒餅歌》預言了後世歷史的變遷。
《陝西太白山劉伯溫碑記》又稱《劉伯溫碑記》,出於陝西太白山。相傳在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地震中,一石壁倒塌,人們從而發現此碑文,裡面的預言竟然跟今天的武漢肺炎相關,同時也指出了度過劫難的良方。
碑文寫到,「若問瘟疫何時現,但看九冬十月間。」「九愁屍體無人撿,十愁難過豬鼠年」 。明示了一場發生在冬季的瘟疫。
古人講究「推天道以明人事」,是指通過探索推演宇宙、自然運動變化的規律,從而使人明白人類社會發展和個人生存變化的規律、明白做人的道理,達到「與天地合其德」,使自己的行為不偏離正道。預言的目的並不是故作玄虛,而是警醒世人分清善惡。
「行善之人得一見,作惡之人不得觀,世上有人行大善,遭了此劫不上算。」
在這樣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一個人若因為自己的無神論觀念、不信神不信佛,而失去救度的機會,那實在是非常遺憾的事情,就是「不上算」。但在這樣的災難中,卻有大善之人在傳送著福音,他們不辭辛苦、不畏風險,告訴人們要重德行善。
對於疫災的範圍,碑記是這樣寫的:「三愁湖廣遭大難,四愁各省起狼煙。」疫災會首先從「湖廣」發生,然後全國各省都會波及,在疫災中「天下亂紛紛」,為了應對瘟疫,到處是緊張的氣氛,如「狼煙」四起。
《劉伯溫碑記》一再警醒世人,所謂「天道無親,惟德是輔」,只有對於天地的敬畏、善良的德行,才是真正的避禍之道。「善」在碑記中出現了數次,「行善之人得一見」,「世上有人行大善」,「除非善乃能保全」。
在碑記結尾,劉伯溫用拆字的方式,像謎一樣,告訴人們最為寶貴的三個字:
「七人一路走,引誘進了口,三點加一勾,八王二十口,人人喜笑,個個平安。」
「七人一路走, 引誘進了口」,是「真」字。「真」的上部似「七」,下部由「人」、「一」組成;將「引」字的「弓」進了「口」,就是「目」字,「引」字中「一豎」移至左側,這「一豎」加「目」組成「真」的中間部分。
「三點加一勾」,是「忍」字。這裡是將「三( 個) 點加( 到)一( 個)勾」中,將一「點」加到「勾」上部「刀字頭」中,成了「刃」,將二「點」加到「勾」下部「厶」中成了「心」,上下重新組合成「忍」。
「八王二十口」,是「善」字。善自上至下由八( 倒放)、王、廿、口組成。
這三個字, 就是「真、善、忍」。中國文字蘊藏了無盡的智慧,給後世留下了探尋天道真機的線索。如果世人有緣可以了解碑記道出的「真言」,碑記最後寫到,「人人喜笑,個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