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停止供貨給華為,而中國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能否承接相關訂單受到各方關注。據日本媒體25日的報導,中芯的製程技術落後台積電至少兩個世代以上,其生產的晶片被認為不能支援高階智慧型手機,「估計中芯國際只能代替部分半導體的生產。」
美中貿易戰的戰線延伸至科技戰,台積電日前宣布赴美設廠,同時傳出停接華為訂單的消息。據《日經》中文網的報導,中共近年持續向中芯注資,上海工廠預計提高14奈米製程的產能,同時發展12奈米製程。
報導指出,中芯的目標恐是代替台積電而承接華為訂單。而在美國宣布加大制裁前,該公司就已開始行動。華為4月發表的「榮耀 Play 4T」手機,晶片組來自海思半導體設計的「麒麟710A」,據了解,該晶片原預計由台積電由12奈米製程製造,但由於美中貿易戰延燒,改由中芯國際用14奈米技術製造。
不過,市場對於中芯全面承接台積電華為訂單並不樂觀,據報導指出,兩家企業在技術水準和規模存在巨大差距。台積電的最尖端產品用5奈米製程,外界認為中芯的技術「落後兩代以上」。
該報導指出,製程與半導體的性能直接相關,中芯國際的晶片組被認為不能用於智慧手機的最高端機型;據統計,2020年1~3月間,中芯國際的相關銷售成績不到1千億日圓(約新臺幣280億元),而台積電超過1兆日圓(約新臺幣2,792億元);報導認為,「如果台積電全面停止向華為供貨,估計中芯國際只能代替部分半導體的生產。」
張忠謀15年前曾想赴紐約設廠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2019年台積電的年度運動會上對媒體所說,「台積電將變成一個地緣策略家的必爭之地」。台積電在美中角力的選擇受到各方關注,而據前台積電法務長杜東佑(Richard Thurston)透露,在15年前,前董事長張忠謀曾打算在美設廠,當時卻因故卡關,否則紐約本來會是最佳地點。
《電子工程時代》(EE Times)引述杜東佑的說法,指出台積電赴美設廠,不是最近才有動作的,他在2005年就與張忠謀在美國尋找據點,當時有意收購IBM微電子,包括:紐約的東菲什基爾(East Fishkill)晶圓廠,還有波基普西(Poughkeepsie)的工廠。
杜東佑表示,他與張忠謀原本規劃在美國進行7個潛在投資項目,但當時IBM替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生產產品。美方認為,在未經批准的情況下,任何一項技術都不會流到亞洲,否則紐約會是當時的首選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