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二處孔子與弟子的對話中是圍繞「祈禱」這個主題的,從其中可以看到孔子個人的信念。
孔子異於常人的「祈禱」
《論語·述而》篇有一章記載,說有一次孔子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的樣子,弟子們擔心,急性子的子路很是著急,想起祭祀的誄文上有「禱爾於上下神祇」(為你向天地神祇祈禱)的說法,就請示孔子為他祈禱,求神保佑。孔子怎麼說呢?
孔子聽後回答說:「有求神保祐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因為誄文上有「為你向天地神祇祈禱」這樣的說法。孔子雖然在大病中,並沒有答應子路作祈禱。是孔子不相信祈禱嗎?
其實不是,孔子回答子路說:「我自己已經祈禱很久了!」孔子怎麼為自己祈禱?他的祈禱方式和常人不一樣。
孔子相信禍福繫於人自己的行為,神幫助的是順天道而行的人,而不是有所求的人,也不是遇到災難才禱告求解的人。所以他時時都按照道德的標準做人做事,處世光明正大,也無愧屋漏。即使在無人的地方,行事一樣坦蕩端正光明,不欺暗室,無愧於神明,這就是孔子對神祈禱的方法!
人在做天在看,豈能瞞過神明?
《論語.八佾》中還有個實例,是王孫賈對孔子發問。當時,王孫賈是衛國的權臣,很有實權,他問孔子怎麼看「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的說法。「媚」是親近順從,表現為殷勤祭祀。奧是指奧神,當時人們相信屋宇奧處,一般指屋內西南角有主宰生死禍福的神;灶是指掌管衣食福祿的灶神。
王孫賈是衛國之權臣,自覺有權主掌屬下、庶民的衣食福祿,故而這樣問孔子,話中是帶著自嬌的意味的。這話也反應當時祭拜的民俗,人們以為屋宇奧處有崇高的神,但並非各家常常祭拜的神主;而灶神雖然地位不高,人們都說灶神察錄各家中人的行為,報告給天上帝君作為降福降禍的依據。
孔子直白地回答他:「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就說這種說法不對呀!人要是犯了滔天大罪,怎麽祈禱也沒用,不管向灶神祈禱,或是向奧神祈禱都不管用了。
孔子誠信冥冥中人在做天在看,臨時抱佛腳,豈能瞞過神明?
在《中庸》第16章中,可以看到更具體的陳述:
孔子說:「鬼神的德真是盛大啊!雖然看不見,聽不到,然而卻體現在萬物之中。天下的人都應齋戒、淨心、盛裝去祭祀祂,鬼神在人上下左右,無所不在啊!《詩經.大雅.抑》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能夠怠慢不敬呢?』微觀鬼神的顯示,真的是洋洋乎不可掩蓋! 」
恭寬信敏慧的孔子,信天敬神,然而也有生病的時候,孔子知天命,深信天道恆存、鬼神常在,上天的安排自有深奧的道理。他總以「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面對人生,實實在在地體現了「不愧屋漏」的道德境界──處世光明正大,即使在無人之處,亦持心端正,無愧於神明。(參考書:《論語》、《四書章句集注 : 論語集注 》、《中庸》、《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