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雲嘉屏

農村地景美學 六堆客家園區再現堆稈棚風華

自己的稈棚自己堆。(六堆客家文化園提供)
自己的稈棚自己堆。(六堆客家文化園提供)

【記者簡惠敏/屏東報導】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內的稻田7月11日完成收割,為讓稻稈充分利用不浪費,25日辦理「農事學堂-堆稈棚體驗活動」,推廣傳統農家惜物的環教精神,也讓傳統農村生活地景美學再現。

大小朋友與成品合影。大小朋友與成品合影。(六堆客家文化園提供)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表示,臺灣在早年農村社會,稻穀收割後的禾稈用途甚廣,禾稈可作為牛隻乾糧、充當家庭柴火、建材或作物覆蓋物,實用性高,而為方便保存與使用,農家會將禾稈捆紮,堆疊成高聳稈棚;而客家諺語「稈棚大、豬欄透糞缸、井頭透落缸」是描述早期農村社會理想出嫁對象,稈棚大小成為判讀農家經濟狀況的指標,本活動除重現昔日農村的美好鮮明畫面,也推廣客家人資源循環利用的環保精神。

「曬乾後的稻草有股暖陽的香味」、「堆稈棚需要大家通力合作把禾稈接力堆疊,很有意思」參與親子們都是首次接觸堆稈棚,皆感到新奇有趣。高聳的稈棚(gonˊpangˇ,稻草屋的客語),是過去農村地景、農家富庶的符號,農耕機械化後,堆稈棚的場景消失多年。

小朋友製作吉祥稻稈小掃帚。小朋友製作吉祥稻稈小掃帚。(六堆客家文化園提供)

活動中除了讓民眾操作傳統堆稈棚,也安排有礱間時空之旅,帶大家認識傳統礱穀(lungˇ gugˋ,碾米的客語)的場域、機具和歷程,現場也讓參與民眾創作吉祥稻稈小掃帚,同時品嚐交工點心-砰米米呈(客語的爆米花)。參與活動的家長表示,他們從蒔禾(插秧)、割禾(收割)到堆稈棚都有參加,是讓小朋友在實作中體驗早期屏東平原稻作文化,且具環境教育意涵的農事活動。

六堆園區農事學堂在近期8月份暑假的活動有「來六堆月光下看電影」露天電影和「火焰蟲親子教學體驗」,是後疫情時代親子家庭不可錯過的戶外活動,詳情請參閱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臉書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