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家庭教育

你的小孩不奇怪/ 焦慮的數位世代 父母需要準備的是……

家長需要的準備之一,就是要不斷的擴張自己的經驗,以追上自己的孩子。(123RF)
家長需要的準備之一,就是要不斷的擴張自己的經驗,以追上自己的孩子。(123RF)

文/李介文
面對這一代的孩子,家長是需要適應的,畢竟所遇到的狀況可能在我們的經驗之外。有些家長會說:「騙我沒讀過小學/中學/大學呀?」是的,你讀過,但現在孩子所遇到的狀況,我們還真沒遇過!

對於與過去經驗不同的情況,心理學家提供了兩種建議: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

老經驗、新事物——同化與調適

處在一個新環境裡,對我們會造成衝擊,這是一定的。

「同化」意味著用過去的經驗來協助我們理解新的事物。就很像我們把PAD叫成「平板電腦」,而不叫「大臺手機」一樣,與我們的經驗相較,PAD的大小比較接近電腦,而不太像手機。

用同化策略來理解是方便與快速的,但限制就在於新事務必須不能離我們的經驗太遠,就像如果我們用傳統電腦遊戲的概念,來理解現在的線上遊戲,就會有一些誤差。或者以電視劇來說,透過網路追劇,一次看完好幾集,這也跟過去守在電視機前面的收視習慣不同。

「調適」意味著我們必須要擴充自己的經驗,走出認知的舒適圈,理解新事物。高中、大學的學制即是如此,如果不理解現在的升學方式,只丟下一句「搞那麼複雜做什麼?還是一試定終身來得省事呀!」那我們可能很難理解目前孩子的困難。

面對新世代——改變的內在與外在

還記得世代效應嗎?沒錯,在世代效應之下,一個新經驗的出現,代表著背後有一連串的改變需要被了解。

依舊以學制為例,可能代表著讀書與做學問的方法不同了、可能代表著社會對於人才或好學生的定義不同了、可能代表著各個產業對於人力的需求類型不同了,而出現了一次性考試以外的評量方法。或許這些方法有不完善之處,但總歸來說,就是跟以前不一樣,讓家長感到焦慮。

你會說,或許這是個焦慮的時代吧!不過,只要有新東西出現,對於已經學好某一些知識的人來說,就會感到焦慮,想想我們的父母,不也擔心我們看太多電視、玩太多電玩、看太多漫畫而「學壞」嗎?

所以,家長需要的準備之一,就是要不斷地擴張自己的經驗,以追上自己的孩子。

以上所談的是向外追求,應付外在的世界,另一方面,家長也需要應付自己內心的世界,也就是「自己希望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父母」?

(時報出版提供)(時報出版提供)

別人家的孩子vs.別人家的爸媽

有些人在成長經驗中,常聽到爸媽講「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別人家的孩子是一個想像的集合體,總是知書達禮、生活規律、努力上進等。

但你知道嗎?在我們當小孩的時候,心中或許也有一個「別人家的爸媽」。在有些孩子的心裡,別人家的爸媽會比較溫柔理性、會聽小孩表達意見,可以適時的滿足小孩的需求等等。也因為這樣,在我們長大之後,也會希望變成自己理想中的那個「別人的爸媽」。

這就是需要調適的地方了。因為每個孩子需要的爸媽類型可能都不同,或者就算你知道孩子需要什麼樣的爸媽,每個人能夠達到的程度也不同,在這一來一往的過程當中,的確很令人沮喪。

我在當了父親之後,開始感到這樣的衝擊。原來要當一個理想中的爸爸,好不容易喔!我必須犧牲好多自己的時間、必須改變好多的生活習慣、必須與太太溝通好多教養上的觀念,必須……承認自己好像有時候當不好爸爸。

在此我也想提醒各位家長,當我用力宣傳著要理解孩子的困難時,也請你溫柔的擁抱自己吧!家長也是孩子變來的呀,誰說年紀到了,有小孩了,就自動會當爸媽?別忘了,我們的生活、職場、人際、婚姻,也同樣隨著這個環境快速變動呢!

我相信,只要有心,孩子會覺察到我們的調整,也會給予回應。最後我們會發現,就算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爸媽再好,還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爸媽好。

兒童臨床心理師李介文。(時報出版提供)兒童臨床心理師李介文。(時報出版提供)

——摘編自《你的孩子不奇怪:改變,從理解孩子的奇怪開始》,(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