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台中

青創冒險家樂園 看板下的「復舊」商機

信移集團斥資上億元修復中央書局,成為全台藝文界盛事。(記者黃玉燕/攝影)
信移集團斥資上億元修復中央書局,成為全台藝文界盛事。(記者黃玉燕/攝影)

【記者黃玉燕/臺中報導】有人早早搬離,有人持續喊進,搬離多是因為商機流失,喊進的是看見「文化底蘊」的不可取代。《2020米其林指南》陸續公布今年星級餐廳,臺中首次參加有4家餐廳星星閃耀,入選《餐盤》也有31家;此外,「必比登」平價美食指南,臺中入選21家有一半餐館落在舊城區。所謂的「文化底蘊」究竟能不能換成鈔票?「復舊」投資該不該持續?老中區百工、青創手作、旅店老闆們,有各自的解讀。

臺中市舊城區見不到底的衰敗,直到2012年才由一家餐飲集團打破僵局,文創重塑古蹟意象的「宮原眼科」開張後,與被戲稱鬼屋的千越大樓隔著綠川遙遙相望,形成強烈對比!翻舊後的冰淇淋專賣店,不分平時假日的熙攘遊客,讓老臺中人升起一絲希望,投資客聞到賺錢的氣息。

本土連鎖美妝店「美華泰」歇業,工人卸妝開蓋,發現原來「素顏」這麼美!   本土連鎖美妝店「美華泰」歇業,工人卸妝開蓋,發現原來「素顏」這麼美!(記者黃玉燕/攝影)

卸妝開蓋  原來「素顏」這麼美!

幾經轉手、耗資上億元「復舊」的中央書局,歷經四年的復舊工程,於2019年再現風華,正式宣告重回臺中文化舞臺,一時成為全臺藝文界大事。

中央書局重新問世引發的「復舊」效應持續擴大。本土連鎖美妝店「美華泰」,今年6月底關閉臺灣大道上的店面,巨大鋼鐵招牌卸下後,意外露出老屋樣貌,引發專家學者驚嘆,「原來底下那麼美!」具日治時期折衷主義建築特色的華南銀行分行現蹤後,各界發起連署保留。

中區再生基地主持人、東大建築系助理教授蘇睿弼指出,該間美華泰向華南銀行承租、開業已近30年,若華南銀行與寶雅雙方都有意願保留老屋痕跡,那會是一種雙贏的局面。因應各界期待,寶雅扛起企業責任,最終完整保留日治下的建築風格,不意外地成為城中新的打卡熱點。

三連棟巴洛克式華麗建築「奎輝堂-永生蔘藥行」卸妝成果,讓一些專家體認到,要改善台灣的都市景觀,已經不需要再大興土木。三連棟巴洛克式華麗建築「奎輝堂-永生蔘藥行」卸妝成果,讓一些專家體認到,要改善臺灣的都市景觀,已經不需要再大興土木。(記者黃玉燕/攝影)

取代大興土木  專家呼籲「快拆招牌」

自從寶雅保留立面外觀成為全國性話題,民眾關心舊市區裡究竟還有哪些精采的建築物,還被招牌埋沒著?

民族路上,一座三連棟巴洛克式華麗建築「奎輝堂-永生蔘藥行」,謠傳著家族對留日歸國子弟的期待;建築主體中間下方立面,不知何年被大招牌廣告遮去,已難辨視家族的榮景。2019年在市府協助下,廣告招牌被層層卸下,像是撥開時間堆疊下的歷史刻痕,掀蓋的過程,滿是未知、充滿期待。

寶雅、奎輝堂的卸妝成果,讓一些專家體認到,要改善臺灣的都市景觀,已經不需要再大興土木,呼籲官民協力,只要拆除不必要的招牌或增建物,導入減法的設計思維,增加適當的新創意;在新舊融合之下,都市景觀就能慢慢改善,豐富的城市文化也得以沿續。

種籽手作進駐中區一年,負責人黃美倩鼓勵更多年輕人進駐,一起發揮「群聚效應」,種籽手作進駐中區一年,負責人黃美倩鼓勵更多年輕人進駐,一起發揮「群聚效應」。(記者黃玉燕/攝影)

巷弄內的冒險天堂 老宅為年輕人開路 

2018年由市府經發局媒合成功8家商店,居中穿針引線的蘇睿弼,開心宣稱此舉象徵「中區再生邁向2.0」。

綠川巷弄裡的老宅主人移居國外,在市府牽線下,「種籽手作」保留三十年代磁磚、櫥櫃,賣的是義式餐飲;二樓是彩繪教室,進駐的手作老師林偉,過去只承租工作室的一張桌子,現在與種籽手作分租二樓空間,讓生意更穩定。

種籽手作進駐中區一年,負責人黃美倩艱苦熬過疫情衝擊,6月後生意漸漸復甦。過去為了找新店面,她說,那時騎著自行車在中區、東區一帶找了半年多,不是租金太高,就是屋主希望租給連鎖品牌。幸運能承租到現在的店面,地點雖在巷弄內,但走出去、拐個彎,就是繼光街、中山路、臺灣大道,不缺人潮。對中區前景她很有信心,也鼓勵更多年輕人進駐,一起發揮「群聚效應」,不要怕吃苦,走過去就是自己的了。

黃美倩也透露老宅的三樓,即將有傳統日式和服、中式旗袍店出租店進駐,老闆構想著復刻中山路「鈴蘭通」過往的人物街景,讓人相當期待哩!

位市府路與中山路轉角的「南夜大舞廳」,最輝煌時期,能請到崔苔菁等知名歌手。位市府路與中山路轉角的「南夜大舞廳」,最輝煌時期,能請到崔苔菁等知名歌手。(記者黃玉燕/攝影)

勇闖舊城造夢   文創錢坑「南夜大舞廳」

不僅年輕人愛冒險,被列入「世界最有趣十家旅店」中區紅點文旅創辦人吳宗穎,再度勇敢逐夢,挑戰的是歇業近30年的南夜大舞廳:改造後的餐廳內,會有一座漫威模式的大型機器人,聽起來又會是下個打卡熱點。但他強調,創意都是用來製造吸睛效果,「底蘊、文化與故事」,仍是決勝的關鍵。

位市府路與中山路轉角的「南夜大舞廳」,最輝煌時期,能請到崔苔菁等知名歌手,相對現代而言,就是請到了蔡依林來夜店駐唱。從老照片中,舞廳裝潢相當前衛、摩登,很難與現在的廢墟景象相連結。

城市閒置空間需要靠文創活化,但承接政府的ROT或OT案,往往須面對成本與風險。吳宗穎坦承工程「超乎預期的龐大!」一段時間靠借貸、質押撐過,卻還是出現300多萬的資金缺口,一度讓他消沉。

日前在臉書中,只見他向朋友們豪氣地宣布:「我沒有放棄!」一時之間湧入許多加油聲。

源起於日據時代的歷史商號「雅文齋」,有臺中最好的手工刻印技術。源起於日據時代的歷史商號「雅文齋」,有臺中最好的手工刻印技術。(記者黃玉燕/攝影)
建築師為老屋土角厝保留一小土方,作為時代見證。建築師為老屋土角厝保留一小土方,作為時代見證。(記者黃玉燕/攝影)

「復舊如舊」   百工職人等待時機     

匠師百工曾是中區盛會城市的重要成員;繁華落盡,守著陰暗老屋,30年來,默默承受後繼無人的窘境,直到「職人傳承、老屋再造」呼聲湧現。

源起於日據時代的歷史商號「雅文齋」,有臺中最好的手工刻印技術;有溫度的印鑑,透露老師傅一甲子的功力,優美多變的中國五千年字體,非一般電腦刻印可以取代。

在公部門振興老屋政策的鼓勵下,匠師體會時代責任,投入再造。建築師為老屋土角厝保留一小土方,作為時代見證。擺脫陰暗低矮的工作坊,整修後的「雅文齋印舖」,素雅的牆面,強化的鋼梁塗上藍天色彩,在燈光映照下,簡約中透著溫暖,隱隱散發著百年手工刻印的深刻人文底蘊。

「中韓蔘藥行」為中山路鈴蘭通上百年老宅,大正年間起造的巴洛克門面,在921地震後曾大力整修過一次。「中韓蔘藥行」為中山路鈴蘭通上百年老宅,大正年間起造的巴洛克門面,在921地震後曾大力整修過一次。(記者黃玉燕/攝影)

放棄公部門百萬補貼  老店嘆:卡在無人接班

曾經參訪迪化老街的觀察,「中韓蔘藥行」連老闆認為,中區明顯不能與迪化街相比,兩地差別在於「出租金額」與「人潮」,就算修繕後出租也都不符成本。加上店裡賣的都是養生高檔貨,一旦申請官方補助,店面需要開放接待一年,很難開發以年輕人為主的參訪商品。

「中韓蔘藥行」為中山路鈴蘭通上百年老宅,大正年間起造的巴洛克門面,在921地震後曾大力整修過一次。去年屋主打算參與市府都發局「108年度老舊街區活化整修計劃」,最高可拿到100萬元的補助;但案子提了又撤,從小在中區長大的連老闆,提到他的情況與同樣撤案的「老濟生蔘藥行」相似,「主要還是考量第三代無人願意接班」,且房子重整所費不貲,政府最高百萬補助,其實遠遠不足。

「過去主要做中盤生意,但因中區商機大不如前,全家早已搬離」,但對於中區的活化,他不諱言自己也有責任與期待,「長遠還是想要整棟完整修繕,我還在等待時機。」

繼光街民族路轉角處,二層樓的木造房舍,很難看出建物的歷史地位。成立於1936年的「台灣拓殖株式會社」,其實是日治時期南進政策的重要基地。繼光街民族路轉角處,二層樓的木造房舍,很難看出建物的歷史地位。成立於1936年的「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其實是日治時期南進政策的重要基地。(記者黃玉燕/攝影)

文化部復刻小酒館   重現日帝國際地位  

「聽過臺灣拓殖株式會社嗎?」位繼光街民族路轉角處,圍籬內正在敲敲打打,二層樓的木造房舍,很難看出建物的歷史地位,鄰近店家告訴記者,「聽說過去曾是間酒店。」實際上,像這樣毫不起眼的建築物,遍布城中區內,但是圍籬上掛著施工告示「文化部」,就讓人好奇了。

臺中城作為日本帝國規畫的全臺第一個現代化城市,根據文史記載,「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成立於1936年,當時正值日本總督府積極南進,開發南洋地區的原物料,臺灣則作為南進政策的基地,經營臺灣、大陸及南洋地區的拓殖事業,致力推動日本帝國主義的國家政策。

二戰結束後,臺拓遭到清算,建築物在1949年華麗轉身為「南園公共食堂」,之後的「南園酒家」為臺中第一家裝冷氣的酒家;據說,生意比當時仕紳們最愛的「醉月樓」還好,政商、黑白兩道聚集,直到1980年因生意清淡而歇業。

從歷史圖片中,臺拓到南園酒家建築外觀有很大變化,這次文化部要「復舊」到哪個年代?令人期待。詢問修建工人,得知木造建物早早被知名釀酒公司承租,一樓賣麵包,「復舊」的南園酒家,可望再次墊高中區的文史地位。

繁華落盡後的中區,因為夠舊,有能力的企業都想辦法挖掘「復舊」商機;因為又廢又便宜,所以也給了年輕人進駐冒險「復刻」的機會。隨著米其林的熱潮,從公部門到民宅都在喊的「文藝復興」,正一步步推動老屋從廢墟中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