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際 要聞

日媒:德結束親中 轉向印太戰略

德國總理梅克爾(左)與中共總理李克強(右)2019年9月6日在北京會面。(AFP)
德國總理梅克爾(左)與中共總理李克強(右)2019年9月6日在北京會面。(AFP)

【記者張婷/綜合報導】日本媒體報導,德國多年來以中國為中心,塑造其亞洲戰略後,已經突然轉向加強與日本、韓國等民主國家的夥伴關係,此舉相當於結束了德中外交的「蜜月」。

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這種轉變顯示整個歐洲更加警惕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和中共的人權劣跡。

德國外交部長馬斯(Heiko Maas)上週說:「我們希望協助塑造未來的全球秩序,使其建立在規則和國際合作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強者法則的基礎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加強與分享我們民主和自由價值觀的國家合作。」

德國9月1日通過涵蓋印太地區的新政策準則,強調了該地區法治和促進開放市場的重要性。這項戰略呼應了法國、日本、澳洲和東南亞國家協會成員國所採取的做法。

之前在印太地區一直沒有直接戰略的德國,此時發布這樣的文件,其用意引發輿論廣泛關注和討論。部分德國媒體認為,德國希望透過加強和印太地區國家的合作,減少對中共的依賴。

中國一直是柏林在亞洲的外交重點,德國總理梅克爾幾乎每年都會訪問中國。在德國與印太地區的貿易中,中國占了50%。問題是到目前為止,德國並未如願打開中國市場,中共政府強迫在中國經營的德國公司交出技術。為解決這些問題,歐盟希望與北京達成投資協議,但相關談判停滯不前,這使歐盟更加深了經濟上過度依賴中共的憂慮。

與此同時,北京在香港實施《港版國安法》,在新疆設立集中營迫害維吾爾人,引發國際社會越來越強烈的譴責,這導致德國內部反對梅克爾親中政策的情緒越來越大。

柏林的印太戰略對中共採取更強硬態度,包括批評中共「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計畫讓參與國家積累鉅額債務。

中資收購德企變調

德國企業對於在中國展開業務,及保護他們的智慧財產也感到擔憂,尤其是中國家電巨頭「美的」(Midea)集團2016年收購德國機器人製造商「庫卡」(Kuka)事件之後,德國當局內部已拉響警報。他們擔心「庫卡」極具價值的技術訣竅,隨著收購案被轉移給中共。

美的集團收購庫卡僅兩年,就增加對庫卡管理層的控制。據該公司內部人士透露,美的有意擴大其發言權,美的還撤換了德方執行長羅伊特(Till Reuter)。

最初美的宣布,派兩人進入董事會,後來共6名成員的庫卡董事會中有4人是中方成員;而公司戰略變換不定,令許多優秀員工流失。美的收購案,讓德國越發感到加強審查外資收購的必要性。

德法指定全歐印太戰略

儘管中國是德國福斯、戴姆勒和BMW等汽車製造商的重要市場,但歐洲作為一個整體,似乎正在重新評估與中共的關係。歐盟在2019年將中共稱之為「戰略競爭對手」。德國全球與區域研究所(German Institute for Global and Area Studies)的科納(Patrick Koellner)表示,歐盟對北京已經出現了向更加清醒的戰略轉變。

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波瑞爾(Josep Borrell)的文章5月15日發表在歐洲幾家報紙上,波瑞爾指控中共試圖利用歐盟27個成員國之間的意見分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敦促成員國要團結一致。

波瑞爾表示,近年來隨著中共走向全球,歐中關係一直在起著變化,而現在,中共病毒(新冠病毒)威脅正在影響這個變化。波瑞爾說,「歐盟的立場開始更加現實和自信;同時,我們加強了與其他主要亞洲夥伴和歐盟的合作,特別是日本、韓國和印度等。」

《日經》分析,德國計畫與法國合作,制定全歐盟的印太戰略,柏林希望獲得全體歐盟成員國的支持,來提升德國在這個問題上的影響力。

中共外交部長王毅近期訪問了歐洲,但此次旅行效果不彰,突顯了歐中越來越大的裂痕。王毅本來想在美中對抗的格局下拉近中國和歐洲的關係,但由於難以掩飾的戰狼外交風格,以及粗魯威脅訪問臺灣的捷克議長,惹惱歐盟多國,結果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