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在春秋二季的發病率較高,常反覆發作,每因氣候驟變而誘發,以夜間和清晨居多。
哮喘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一般為外因誘發,觸動伏痰,痰阻氣道。內因為肺、脾、腎三臟不足,痰飲留伏,是發病的主要內因。小兒肺臟嬌嫩,脾常不足,肺氣不足,易為外邪所侵,脾虛則積溼蒸痰,上貯於肺,腎陽虛虧,不能蒸化水液,使水溼蘊積成痰。肺、脾、腎三臟虛衰,痰飲留伏,與哮喘有密切的關係。
外因氣候轉變,寒溫失調,過食生冷,是發病的重要條件。小兒哮喘以感冒受冷為最多,其次是疲勞和氣候轉變。接觸花粉、絨毛、煤氣、油味等,影響肺的治節、通調、輸布、宣肅功能,使氣之升降發生逆亂,觸動肺中伏痰,氣阻而發病。小兒哮喘常呈家族性,認為具有一定的遺傳因素。
在治療方面,因病程較長,反覆發作,及病久則虛的特點。正虛痰伏是哮喘辨證論治的主要依據。在緩解期間一定要抓緊時機,扶脾益腎,補土生金,去生痰之因,以冀減輕和制止發作,逐步達到根治的目的。
(1) 熱性哮喘
咳喘哮鳴,痰稠色黃。發熱面紅,渴喜冷飲,聲高息湧,小便黃赤,大便乾燥,舌苔黃膩,脈象滑數。小兒素體陽盛,或六淫化火,或肥甘積滯,熱自內生。痰上熏於肺,肺氣雍盛,肅降失司。治宜清肺化痰定喘,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蘇子、葶藶子。如肺陰已傷,加入沙參、麥冬、玉竹之類。
(2) 寒性哮喘
咳嗽氣促,喉間哮鳴聲,咳痰清稀,呈黏沫狀,形寒無汗,面色晦青,四肢不溫,口中不渴,或喜熱飲,舌苔薄白。治宜溫肺化痰定喘。藥用麻黃、桂枝、芍藥、甘草、乾薑、細辛、半夏、白芥子、五味子、蘇子、萊菔子以增強定喘化痰的作用。
咳甚者加紫菀、款冬花。如胸悶煩滿,煩躁兼熱,加石膏、黃芩,寒溫並用。
在緩解期,若肺氣虛弱,宜補肺固衛,藥用黃耆、白朮、防風。肢冷者加桂枝、附子,溫陽益氣。若脾虛氣弱,宜健脾化痰,藥用黨參、茯苓、白朮、橘皮、半夏、砂仁,食欲不振者加焦山楂、神麴、炒穀芽、炒麥芽增加食慾。若腎虛不納,腎陽不足,可用腎氣丸。
此外,地龍有清熱鎮痙平喘之功,用於哮喘發作時,烘乾研粉,每日3次,1~3克,飯前吞服,連用3天。胡桃肉有補腎斂肺之功,用於哮喘緩解期。
平時要有適當的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多接觸新鮮空氣和陽光,避免受涼,防止感冒。在氣候轉冷之時,注意冷暖,及時增減衣服,尤須注意頸項部的保暖。避免吸入煙塵和刺激性氣體。飲食起居要有節制,不宜過飽,勿食過甜、過鹹及生冷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