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為更有效掌握手術病患的麻醉深度以增加麻醉安全,於今(109)年添購麻醉機中,選配能具有監控麻醉深度與肌肉鬆弛深度的監測儀,預計於11月設置完成,將為麻醉品質再加分,使到院接受麻醉的手術病患增加一層保障。
據麻醉醫學會統計,過去十幾年來,臺灣每年接受麻醉的人次約近百萬。雖然現代科技與麻醉醫學的進步,對於接受麻醉病人的照顧已有全面的進步,即使如器官移植和開腦開心這類複雜的操作也能越來越安全得以進行,全身麻醉狀態的組成,包括無意識(催眠狀態)無記憶(失憶)、無法動彈(肌肉鬆弛)、無痛覺(止痛)。
除了以上神經系統抑制作用外,也會對呼吸和心臟血管功能的調節造成影響,導致使用麻醉藥物的安全範圍相當狹窄,換言之,讓你睡覺的麻醉劑量,比起讓你死亡的劑量少不了多少。再加上每個人的遺傳變異不同,對藥物的代謝各異,這也是為什麼在心臟功能已然不健全的病人身上,如急救中的重傷病人或開心手術的病人,常使用低於正常值的麻醉藥,但是有的病患,卻對一般麻醉劑量反應不佳,也就是俗稱「麻不倒」的人,尤其是「酒量好」的病人,手術前總會擔心麻醉劑量太輕,擔心手術中醒來。這也是麻醉風險所在,有些人可能在手術中發生短暫清醒,有些人出現天人永隔,有些人在術後發生意識混亂心智衰退。
如何達到適切的麻醉深度,是麻醉工作的重點。以往對於麻醉深度的評斷和控制,是麻醉工作人員以血壓和心跳的變化程度來認定,更好得有麻醉氣體濃度,與呼吸末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等參數來做為麻醉深度指標來輔助,但是如此並非直接客觀,畢竟不是以大腦的孰睡程度為監測的對象,麻醉深度有可能不是過深就是過淺。
北榮桃園分院長盧星華說明,麻醉科引進麻醉深度監測儀,可即時綜合監視腦波和肌電圖的變化,使麻醉中生命的各個系統,達到一個適當的麻醉狀態,同時也降低了諸多以上之不良反應。
除此之外,麻醉科同時引進術中全程肌肉鬆弛深度監控儀,當進行不同方式的手術時,如各種精細和微創手術,為因應不同的手術處理和不同部位的特殊性給予適宜的肌肉張力鬆弛劑,讓肌肉之展延和安定度,達到最理想的狀態。對於年老和身體虛弱的病人,減少術後發生因肌肉鬆弛劑的蓄積與恢復時間延長,降低這些可能之併發症,以達成更安全的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