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脾胃薄弱,無論感受外邪,內傷乳食,或脾腎虛寒,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導致泄瀉。小兒泄瀉易耗傷氣液,如治療失當,可轉成慢驚,出現傷陰、傷陽或陰陽兩傷的危重病症,甚至氣脫液竭而死亡。遷延不愈者,可引起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小兒泄瀉,症狀表現較成人為複雜,預後亦比成人差。
泄瀉的病變主要在於脾胃,因胃主腐熟水穀,脾主運化精微,如脾胃受病,則飲食入胃,水穀不化,精微不布,合汙而下,致成泄瀉。故《景岳全書·泄瀉》中說:「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
小兒具有「稚陰稚陽」的生理特點和「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病理特點,且小兒泄瀉易於損傷氣液,故如病情較重,其中暴瀉者常傷陰,久瀉者常傷陽,如久瀉不止,脾土受傷,肝木無制,往往可因脾虛肝旺而出現慢驚風。
在辨證論治方面,凡暴瀉者多實,久瀉者多虛,遷延難愈者多虛中夾實,腹脹痛者多實,腹虛脹喜按者多虛,便黃褐而臭者多屬熱,便稀如水、糞色淡黃、臭味不甚者多寒,舌苔厚膩者多屬溼滯,舌淡胖邊有齒印者傷陽,舌紅絳而乾者傷陰。
(1) 傷食瀉
痛則欲瀉瀉後痛減,糞便酸臭,舌苔厚膩,此因乳食入胃,停積不化,壅滯腸胃,噯氣酸餿,治療宜消食化積,常用藥有如神麴、山楂、茯苓、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等。
(2) 風寒瀉
泄瀉清稀,中多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治宜疏風散寒,常用藥有如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朮、半夏、陳皮、厚朴、桔梗、甘草、生薑等。
(3) 溼熱瀉
瀉下稀薄,或如水注,糞色深黃而臭,口渴,舌苔黃膩,治宜清熱利溼,常用藥有如葛根、黃芩、黃連、甘草等。
(4) 脾虛瀉
大便稀溏,食後作瀉,時輕時重,面色萎黃,肌肉消瘦,神疲倦怠,治宜健脾益氣,常用藥有如扁豆、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蓮子、薏苡仁、桔梗、砂仁、大棗等。
(5)脾腎陽虛
久瀉不止,食入即瀉,完穀不化,或見脫肛,形寒肢冷,面色白,治宜補脾溫腎,常用藥有如附子、乾薑、人參、白朮、甘草等。
外治法,可用吳茱萸、丁香、胡椒研末,調成糊狀,敷於臍部,外以紗布固定。
針刺主穴:足三里,腹脹加公孫,虛寒灸腹部。用於各種泄瀉。
在預防方面,飲食宜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食品應新鮮、清潔,亦不宜過食肥厚、黏膩之品。合理餵養,提倡母乳餵養,避免在夏季及小兒有病時斷奶,添加輔助食品,變換不宜過頻,要使嬰兒逐漸適應新食品後,才漸次增加其他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