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師慷慨 不吝資財
清朝時期,有一位王蘭溪(維垣)孝廉,秀水縣新塍鎮(今嘉興市西北部)人。說起王家,原本並非當地的士族大家。王父憑藉著微薄的資金,做些小本生意,維持生計。他並沒有其他善德,惟獨崇尚「重教敬師」。
有一年,王父請來一位老師,教王蘭溪讀書。平日他對這位老師格外敬重。當時全鎮有不少富足殷實的家庭,但有些富家延請老師,常會為了支付學費多寡,計較一番,而且為老師供應的飲食也不是很好。王家延請老師,每天會為其提供豐盛清潔的飲食,而且沒有懈怠。除了支付學費之外,還另有其他的資助。當時有些老師,為得不到王家教課的工作而引以為憾。
嘉慶庚午年,王蘭溪考中舉人。咸豐年間,他的兒子小溪也考中鄉榜。王家逐漸地成為當地的書香門第,世代為官的大戶人家。
節婦贈遼參 助師療疾
吳地有一位寡婦,她在丈夫去世後,苦心守節,沒有改嫁,獨自撫養年幼的兒子。為了使兒子日後成材,她不惜支付重金,尋訪好的老師到家中教課。
寡婦的兒子十二、三歲,隨這位老師學習作文章。老師教學有方,學生進步也很快。每天,這位老師要為他講解儒家經典,包括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三禮(《儀禮》、《周禮》、《禮記》), 這些都誦讀完畢後,還要作文。
後來,這位老師得了咯血病,需要半兩遼參來配藥。節婦沒有絲毫吝嗇,買了遼參送給了老師。
這位老師請求按照藥店的價格折算,以抵消學費。節婦堅持學費仍照常支付。有了良藥配藥,老師的疾病很快就痊癒了,為此很感激這家女主人。
為了報答她,這位老師常常教學生到三更時分(晚上12點到1點),師徒二人讀書不停。
立冬之後非常寒冷。有一天,老師講課,講了很久。節婦在屏風後,靜靜地聽老師講,聽得出來這位老師快要凍僵了,但仍在堅持講課。後來這位老師笑著說:「這個時候要是有一壺白酒,一碗醬腸,能夠飽餐一頓,抵擋這些寒氣,該有多好啊?」
又過了一會兒,老師講課結束時,忽然看見婢女捧著一樽熱酒,一簋醬炙豬腸,但見熱氣熏騰,香味流溢。老師見了非常高興,還以為是從街市上買來的,但一想現在夜都深了,更何況市場上也未必有賣這些東西。就去問婢女,方知原來女主人在屏風後,聽見老師的話,於是趕緊去廚房督促婢女,宰豬取腸做醬湯,而酒則是自家所釀。
老師聽罷,心中慚愧不安。次日,他整肅衣冠,在至聖先師孔子像前焚香發誓:「我若不能盡心講課授學,以致誤人子弟,日後當為天地所不容。請神明鑑。」
此後二、三年,這位老師教學勤謹,寡婦之子學業日益精進,並且考中秀才。看著自己的學生已取得功名,這位老師決定辭去教職。辭職前,寡婦仍請他留下來。老師對她說,小公子已經成材了。沒有老師教讀,他也可以自行誦讀了。五年之後,師徒二人同登鄉榜,不久又先後考中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