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憲立表示,頸動脈狹窄是腦中風的早期黃金指標,狹窄達50%以上為嚴重程度、30%以下為輕度。但目前的診斷技術仍仰賴核磁共振、電腦斷層、超音波等醫院大型昂貴設備,且需專業醫事人員才能操作與判讀,因此檢測普及率很低,通常出現症狀後到醫院就診的患者,都已是疾病晚期,民眾平時無法輕易得知自己是否為潛在患者。
然而,從預防醫學的角度出發,蕭浩明表示,他與高憲立已合作多年,在科技部長期支持下,團隊開發出全球首創的簡易影像快篩設備,採用一般相機鏡頭,針對受測者頸部錄製20秒的短片,上傳雲端進行動態影像分析後,只要5分鐘就能透過手機App查看風險評估報告;目前已累積逾500筆臨床資料,準確率高達九成,大幅降低早篩門檻。
蕭浩明說明,頸動脈狹窄會造成血流動力學的變化,並反映在肉眼無法辨識的細微體表脈動當中,透過團隊所開發出的動態影像分析技術,將影像分解重組,擷取其特徵後加以量化,並產生風險量化圖,圖中若呈現藍色代表頸動脈正常;若呈現紅、黃色則代表有狹窄的情形,須進一步到醫院仔細檢查。
目前蕭浩明團隊也成立新創公司「博想醫學科技」,執行長許沛新表示,未來希望能與健檢中心、連鎖藥局、診所、藥妝店合作,如同血壓計般普及在民眾生活中,或與企業、醫學中心、保險公司合作,以300元左右的價格自費檢測、加入健檢套裝產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