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國內

建構臺灣優勢 學者:可結合金融與產業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記者賴意晴/攝影)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記者賴意晴/攝影)

【記者賴意晴/臺北報導】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各界持續關注臺灣如何建構自身優勢、壯大獨特性。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週五(12月18日)表示,臺灣的傳統產業以及資通訊(ICT)產業供應鍊完整、資本充足,若將金融及產業綁在一起,將能掌握更多話語權;此外,臺灣民風善良、形象良好,多被認為是「可信任的夥伴」,此點可在國際間持續加分。

中經院週五舉辦「2021年經濟展望論壇」,王健全於會中指出,由於肺炎疫情衝擊經濟,企業短期上可能會面臨包括營收及利潤侵蝕、人力資源議題等挑戰;長期又會遇到供應鏈的變化、監管法規日益嚴格、全球化程度降低、貿易壁壘增加等議題。

因此,王健全提醒,這樣的時代須留意幾大趨勢,包括去全球化、去官僚化、去實體化、去弱存強以及去汙減碳;去全球化方面,應轉向接近目標市場的生產與投資;去官僚化指的是強化政府效率與國家治理等;去實體化則是疫情下的數位趨勢。

王健全建議,企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不應該過度財務槓桿、不要盲目裁員或停止投資,更不要原地踏步,而是可以朝「跨域合作」、「數位轉型」、「找人才及員工訓練」、「公司治理(ESG)」等方面努力。

王健全指出,臺灣可建構優勢及獨特性,像是「大國周邊小國的生存策略」,他舉了德國旁邊的荷蘭為例子,荷蘭雖相較德國為小國,但掌握了物流、農業生技、花卉等優勢,塑造其獨特性,且能讓身旁大國都與之合作,臺灣可參考這樣的模式,並發展自身獨特性。

此外,還有服務業。王健全指出,臺灣的服務業需鬆綁、產業化,並以此訂出關鍵績效指標(KPI),讓資金流進服務業,促進產業升級,像是醫療、雙語教育、都市更新、長期照護及金融理財都可以是產業化KPI的目標;其中,精準醫療及精準服務,都十分具有潛力,服務業可以成為臺灣的優勢。

另外,王健全也說,臺灣的ICT、半導體產業,可與醫材、農業、植物工廠等加以結合,讓產業建構整合性;而臺灣的傳統產業以及ICT產業供應鍊完整、資本充足,若將金融及產業綁在一起,將能掌握更多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