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曾國藩與林則徐積德行善的故事

曾國藩與林則徐積德行善的故事,行善積德,多為子孫留些後福,這才是為子孫著想的最長遠的打算。若子孫賢能而擁有許多財富,財富容易使他不求上進,耽於享樂;若愚魯而擁有許多財富,只會讓他增加更多的過失。(圖/素素)
曾國藩與林則徐積德行善的故事,行善積德,多為子孫留些後福,這才是為子孫著想的最長遠的打算。若子孫賢能而擁有許多財富,財富容易使他不求上進,耽於享樂;若愚魯而擁有許多財富,只會讓他增加更多的過失。(圖/素素)

文/宋寶藍
曾國藩領導湘軍,位高權重,握有財政大權,卻能做到不取軍中一錢。一張鹽票利息三四千兩白銀。曾家照章領票,可領一二百張,曾國藩嚴令家人不准領。林則徐奉命禁鴉片,只要他鬆鬆口,就能很輕鬆得到幾百萬的賄賂。但他們二人卻做出了和一般人想像中不一樣的選擇。

達官顯貴家道中落

民國時期,曾國藩的外孫聶雲台出任上海商會會長,因他是名門之後,和清末民初權貴子孫,以及巨賈富商多有交往。他親眼目睹了一些人的興衰過程。他發現當時人們賺錢並不難,發財也不難,要想保住財富卻是很難。

當時有不少達官顯貴,都曾是顯赫一時。然而,轉眼之間,也就四、五十年的光景,那些家族就敗落了。敗落的原因,多因子孫不肖,不務正業,專工嫖賭,將錢財揮霍一空。富家的紈絝子弟中,熱心讀書、追求上進的並沒有多少。為此,他著作了一本書《保富法》,暢談保富之道,書中列舉了不少例子。

晚清時期,文武各大世家中,有的世家坐擁巨富,遠遠超過了他擔任湘軍統帥的外祖父。然而到了民國,幾大世家都已經衰敗了。前後不過幾十年,財富傳到第三代,就如浮雲全都散盡了。相反,雖握有權勢,不肯為自己發財的世家,日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統帥盟誓 不取一錢給家用

聶雲台在書中提到了,他的外祖父曾國藩在位二十年,憑著他所在的權位,為自己家族謀取財富,是很容易的事。曾國藩作為湘軍最高統帥,擁有絕對的財政大權。朝廷發放湘軍軍費,由他簽發。有人統計,從咸豐三年創建湘軍,直到同治七年戰事結束,曾國藩簽出軍餉有三千五百萬兩左右。如果他稍有貪念,要積累百萬財富,是很輕鬆的事。

但曾國藩統領湘軍時寄回家裡的錢卻比以前當京官時少了,有時甚至沒有。曾國藩曾對僚屬宣誓:「不取軍中的一錢寄回家裡。」當時他身邊的將領僚屬多數也都很廉潔,無形中也造福了百姓。

在一封家書中,他特別解釋了原因,他因發過誓,也曾「以『不要錢、不怕死』六字」明志,不欺騙自己的心志。除了正常衣食所需,他不寄太多錢回家,還有一個原因,是擔心家風變得驕奢。在家書中,他說:「吾不欲多寄銀物至家,總恐老輩失之奢,後輩失之驕,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也。」

至於合法的俸祿,他常無償捐出,作為軍費、軍餉。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夜,他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說:「余有浙鹽贏餘萬五千兩在江省,昨鹽局專丁前來稟詢,余囑其解交藩庫充餉。」

晚清名臣、湘軍統帥之一的曾國藩(西元1811年~1872年)的書法作品。楷書「剛正翔實」。(公有領域)晚清名臣、湘軍統帥之一的曾國藩(西元1811年~1872年)的書法作品。楷書「剛正翔實」。(公有領域)

握財政大權 不貪一張鹽利

他親手創立了兩淮鹽票,定價便宜,但利息很高。每張鹽票原本價值二百兩,後來賣到了二萬兩。一張鹽票的利息有三、四千兩白銀。當時,誰家要有一張鹽票,就足以稱為富家了。然而,曾國藩特別叮囑家人,不准領取。儘管對於曾家,領取一、兩百張鹽票,都是極其容易的事,而且表面上並不犯法。曾國藩治家嚴謹,不讓家人那麼去做。

他不肯發財,也不希望為子孫積財。他是擔心後代子孫沾染奢侈的風氣,難以成就大器。在家書中,他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

他還說:「蓄積銀錢為兒子衣食之需,蓋兒子若賢,則不靠宦囊,亦能自覓衣飯;兒子若不肖,多積一錢,渠將多造一孽,後來淫依作惡,必且大玷家聲。」他不主張給兒子蓄積錢財,認為兒子如果是賢才,即便不靠仕途,也能自尋出路。如果兒子不肖,給他留下很多錢財,只會讓他多造罪孽,玷汙家族聲譽。

受曾國藩的影響,曾家的後代子孫自力更生,追求上進,反而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有人統計,曾氏家族,從曾國藩開始,近二百年間中,八代人中沒有一個「敗家子」。曾家子孫中有近二百人受過高等教育,有名望的人才,高達二百四十餘人。

憂國為民 拒收鉅額賄賂 

大清道光年間,外商向中國大量傾銷鴉片,導致風氣敗壞,百姓健康直下。道光十八年(1838年),朝廷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禁煙。

當時有很多人向他行賄,如果林則徐想要發財,輕鬆得到幾百萬兩銀子,讓家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是很簡單的事。但林則徐是憂國憂民之士,知道鴉片貽害百姓,危害深遠,他拒絕了眾商的賄賂,在虎門銷毀了近2萬箱鴉片。到了次年,英軍威脅清廷,清廷為了求和,把林則徐革職查辦,發配到邊疆充軍。林則徐遭受了5年的流放生活。

可能很多人會想,林則徐這麼做到底圖什麼?拒絕收受賄賂,嚴厲禁煙,到頭來落得一個革職充軍的結果。他臨行前,做了一首詩《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中兩句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意思是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他也心甘情願,絕不會因自己可能遭受的禍害而躲開。

對於此事,聶雲台記載說,林則徐去世之後,林家沒有積蓄。但並沒有因此敗落。他的幾代子孫中,有不少人讀書有成,孫子輩、曾孫輩中仍有人考中進士、舉人。到了民國時期,林家仍是書香不斷,當時的最高法院院長林翔,就是林則徐的後代,而且此人道德也非常高隆。林則徐不肯為自己發財,而子孫反而發達顯貴起來。

大發國難財 貨悖而入亦而出

與此同時,聶雲台記載說,廣東有三家富商,他們是伍氏、潘氏、孔氏。這三家趁著鴉片戰爭,大發國難財,賺得了數百千萬的銀兩。三家的財富幾乎富可敵國。他們穿著奢華,出入有寶馬香車,過著錦衣玉食的奢靡生活。

當時凡是有名的古字畫碑帖,多數都蓋有伍氏、潘氏或孔氏的圖章,表示那些珍貴的字畫曾在這三家中收藏過。但是幾十年後,這三家的後代子孫中,沒有一人成才,無一例外全都敗落了。

《禮記·大學》有句話說:「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意是說,一個人用違背道義的手段,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錢財,那麼同樣地,也會以不好的方式,不合常理的方式而失去。

對比林則徐和廣東三家,想必三家富商很是精明能幹,經商很有生意頭腦,所以發了大財。而林則徐卻很「笨」,面對白花花的銀兩,有機會大賺特賺一筆,他是有財不肯發,有錢不想賺,寧可革職充軍,也要守住德行。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再回頭看看,他們的後代子孫,發生了天壤之別的變化。

當時,上海有一陳姓富商,堪稱是投資地皮的大王。陳家財產高達四千萬銀元,他的二個兒子,各分得了兩千萬。一九二五年,聶雲台到陳家做客,看到陳家的住房十分華貴。客房的四面牆壁全部都裝了玻璃架,陳列著古代銅鼎,都是有三千年以上歷史的古董。

當時中國有名的古銅器,幾乎有一半都在陳家。可以想像其奢華的成度。然而,也就過了七年,上海地價忽然慘跌,陳家投機失敗,導致破產。陳家的古董珍寶、房屋地產,幾乎所有的資產全被銀行沒收和變賣。

清勸世書《圍爐夜話·第十五則》中說:「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行善積德,多為子孫留些後福,這才是為子孫著想的最長遠的打算。若子孫賢能而擁有許多財富,財富容易使他不求上進,耽於享樂;若愚魯而擁有許多財富,只會讓他增加更多的過失。對比林則徐和陳姓富商後來家道的變化,由此可知刻意積攢錢財想留給子孫享用,是禍害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