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中醫養生

臟躁的中醫調理

臟躁主要的發病原因是內傷於心,或心血不足,神無所依,五志火動,上擾心神。(123RF)
臟躁主要的發病原因是內傷於心,或心血不足,神無所依,五志火動,上擾心神。(123RF)

文/鄧正梁(濟德中醫診所院長)
臟躁,類似於西醫講的癔病,是指婦女精神抑鬱,心中煩亂,無故悲傷欲哭,或哭笑無常,呵欠頻作。臟躁以女性多見,特點是反復發作,臨床表現變化多端。 

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提到:「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到了清代,《醫宗金鑒•訂正金匱要略》中提到:「臟,心臟也,心靜則神藏。若為七情所傷,則心不得靜,而神躁擾不寧也。故喜悲傷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像如神靈所作,是心不能神明也,即今之失志癲狂病也。」 

臟躁主要的發病原因是內傷於心,或心血不足,神無所依,五志火動,上擾心神。《素問•調經》中提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因此心氣不足、心腎不交為發病主要因素。 

一、心氣不足

思慮不解,積久傷心,則神無所依;或勞倦傷脾,心失所養。 

二、心腎不交

素體陰虛,病後傷陰,久病失血,房事不節,或年老腎虛,精血兩虧,以致腎陰不足,虛火妄動,上擾心神,而發臟躁。 

臟躁者,素多憂慮,積念在心;精神抑鬱,所願不遂;善悲欲哭,呵欠頻作。情緒易激動,難以自控,喜怒無常,或語無倫次。 

臟躁屬於內傷虛證,五志之火由血虛引動。故治療上,雖有火,但不能一味的苦降,又雖屬虛證而不宜大補,治以甘潤滋養為主。因此醫聖張仲景主張用甘麥大棗湯三味藥養心安神,和中緩急,即甘草、小麥、大棗。方中用甘草、大棗補脾和中,以緩諸急,小麥養心氣以安神,甘平之味養心益脾,和中寧神。若失眠坐臥不寧者,再加酸棗仁、柏子仁、龍骨、牡蠣等補心血,鎮定安神。若心煩易怒者,再加栝蔞、川楝子以寬胸利氣解鬱。 

脾胃較差的人,心悸易驚,噁心乾嘔,可用人參、茯苓、麥冬、半夏、竹茹、小麥、生薑、大棗,就是在甘麥大棗湯的基礎上,又加人參補益心氣,茯苓、半夏健脾而除溼化痰,竹茹養陰清熱除煩。若火氣越來越大,可用天王補心丹滋陰清熱,養心安神;若氣到兩脅脹痛,無名火直冒,可用一貫煎養陰疏肝。◇

鄧醫談養生
現任正梁中醫診所院長,畢業於台北醫學院醫學系,曾任外科專科醫師,之後到南京取得中醫博士學位,是國內少數專攻中西醫整合治療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