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局勢劇烈變化,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也還未解除,許多人對經濟前景充滿焦慮。然而,臺灣科技業高層指出:「臺灣沒有悲觀的理由。」臺灣有許多優勢產業,像是服務器、半導體、人工智慧(AI)及物聯網(IoT);且自2019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後,臺灣反而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可以朝成為「全球研發中心」邁進。
中華經濟研究院週五(1月8日)舉行「美國大選後,美中臺經貿互動的展望及影響」研討會,研華科技執行董事何春盛也以「中美貿易戰與臺灣時代的機遇」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何春盛首先談到,他首次去美國時就在思考「美國為何如此強大」,他認為,從美國的民主自由、法治及發展創新,就也不難看出美國強盛的理由。
何春盛說,一個國家的「科技強度」,和其「創新制度」及「社會機制」密不可分,這也是中國難以超越美國的原因,更何況美國掌握了技術難度及附加價值都位居最高的關鍵技術,例如半導體、光纖、微波以及超導體等。
談到臺灣部分,何春盛指出,臺灣在1949到2018年間,算是勵精圖治、忍氣吞聲的時期,直到2019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後,臺灣遇到了「時代的機遇」;何春盛笑稱,這也算是臺灣人民為甚麼對美國現任總統川普那麼有好感的原因,就是因為「川普讓臺灣被全世界看到」。
在國際瞬息萬變的局勢之下,何春盛說:「臺灣沒有悲觀的理由。」臺灣應專注在優勢產業,像是臺灣的桌電、筆電、服務器、全球定位系統(GPS)、半導體、IC封裝測試面板、腳踏車、機能布料等產業引領全球,市佔率皆為世界第一。
給臺灣產業的3個建議
何春盛也給臺灣產業三個建議,第一、產業的全球布局。他指出,臺灣應「往附加價值更高的價值鏈發展」。何春盛說明,必須了解產品的「最終市場」在哪裡,讓製造價值鏈靠近市場,此外,要解構目前單一製造價值鏈,依據技術、成本、市場,在國際市場重新建構製造價值鏈。
第二、打造臺灣成為全球研發中心;第三、專注臺灣的優勢產業,何春盛舉例,包括少量多樣、客製化高的產品,例如人工智慧(AI)、IoT(物聯網)及精密機械等;還有製程複雜之產業,像是半導體及IC設計;最後,是與先進技術接軌的產業,例如電動車零組件、智慧醫療及智慧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