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今年,讓我們回歸傳統 重德敬神過好年

辭舊迎新、敬天信神,感恩知報、賀歲祈福、團圓喜慶,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縮影,集中體現了民族的傳統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等,與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123RF)
辭舊迎新、敬天信神,感恩知報、賀歲祈福、團圓喜慶,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縮影,集中體現了民族的傳統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等,與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123RF)

【大紀元訊】傳統節日是中國古人「天人合一」世界觀的具體體現,人們在節日中感受傳統道德的力量,心靈得以淨化,境界得以昇華。

除了體現人與自然協調外,更主要的是「天人合德」——即「觀天道以應人道」, 節日中,人們希望通過祭拜天地和神明等各種儀典達到與神明溝通的美好願望,希望盡人事以法天德,做人要像天那樣剛健、胸懷博大;像地那樣厚德載物。

新年起源:古時年頭歲末祭神祭祖

新年起源於古時年頭歲末的祭神祭祖活動。據《呂氏春秋》記載,在堯舜時就有新春掃塵,除陳布新,祭拜天地等過年風俗。這一天有「三元」之殊(日之元、月之元和歲之元)。

人們獲得一年豐收的喜悅後,首先要感謝上天的恩賜,準備迎接新春的來臨。

新年各種慶祝活動一般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歷代天子都會在元日裡祭天和祭祖;民間也有著一系列祭祀活動。

辭舊迎新「敬神」禮俗

在辭舊迎新的時刻,人們也不會忘記有功於人間的諸多神明,以各種不同的祭祀回報他們。古詩中描述了「敬神」禮俗的代代傳承和各種慶祝場面。如描寫祭灶風俗的有:「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范成大〈祭灶詩〉)。

 描寫掃塵風俗的有:「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蔡雲〈吳歈〉),清理環境,更蕩滌心靈的灰塵,才能和神明溝通,與天地同在。

描寫「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蘇軾〈守歲〉)。描寫正月初一的慶賀場面和禮儀:「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細緻的描述了待第一聲雞啼響起,街上鞭炮齊鳴,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拜天地、敬神佛,再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然後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

祭祀 源自對天地之誠敬

華夏禮儀極重祭祀,祭祀最初源於人們對於天地的敬畏、感恩和誠敬。《禮記.祭統》記載:「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

傳統祭祀文化重視祭祀的教化功能,視其為人倫教化的根本辦法,說祭祀是「教之本」、「教之至也」。可見社會教化隨祭祀儀式的完成而完成。這也成為中華文明在民間的主要傳承形式之一,不僅在於其對經典文明的代代傳承;更在於其能夠滲透到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人們修身正心,走出迷惘困頓。

《禮記.郊特性》記載:「萬物本乎於天,人本乎於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司馬遷也說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古來敬天祭祖實質提示人們:敬天,人之本也,要敬奉上帝,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祭祖,人之源也,要不忘祖先,做人要知本知源,才能生生不息。

感念天地化育 風調雨順

祭神、祭祖、拜年是人神關係、人倫關係的
確證,這些儀式也是文化開端的象徵。而年節的本質意義在於開端,因此從除夕開始,也是一種感恩的開始,一種慶祝的開始,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風調雨順。

《禮記.月令》記載,天子在元日要舉行祭天大典,還要舉行「祈穀於上帝」和農神后稷的活動。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由此建立起人神關係,獲得神明的庇護,在神聖的祭祀中使人感受到自我存在與天地的息息相關。

新年祭祖、清明掃墓,都體現著對人倫的重視,體現禮敬祖先,重視孝道,寄託了人們對生命的敬畏,對往昔的尊重,緬懷先人的道德風範,實現先人的理想追求等。《尚書.舜典》記載:「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舜帝在元日到祖廟祭祀祖先。「仁義」與「孝悌」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在祭奠與追思中,孕育著後人的感恩之心和責任意識。《論語.學而》記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講到祭禮對民風民德的重要影響。

祈禳 向神祈禱進福免災

祈,求福;禳,除禍,祈禳意即向神祈禱以降福免災。新年有很多祈福驅邪等節俗活動。如除夕守歲,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祈,求福;禳,除禍,祈禳意即向神祈禱以降福免災。(123RF)祈,求福;禳,除禍,祈禳意即向神祈禱以降福免災。(123RF)

新年時拜天地、祭神明,祈禱帶來福祉和吉祥。元宵節人們燃放燈火,歌舞笙樂,表達驅邪迎祥、祈求光明之意。

爆竹響 驅逐邪魔喜迎神

新年時,家家爆竹,戶戶焰火,不絕於耳。古時人們燃放爆竹的目的是驅除邪魔鬼怪,迎神,喜慶等。唐代來鵠在〈早春〉中寫道:「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宋代范成大在〈爆竹行〉中描述了除夕夜燃放爆竹時人們的內心祈禱:「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

貼春聯 接福迎祥得神庇佑

新年時,人們還要貼春聯、年畫、福字等,即將大紅春聯貼於門的兩邊,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豔,表達人們「新年吉慶、驅邪迎祥」。傳統春聯有:「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等。

年畫多取材於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如《福祿壽三星圖》、《八仙過海》、《岳飛大破金兀朮》,不僅營造喜慶的氣氛,更重要的是,藉助於畫中故事,將德行操守、忠孝仁義等一系列倫理道德標準潛移默化的根植人心。

貼「福」字使人感受到「迎春接福」的濃厚氣息。祈福盼福,是人們的共同願望,特別是在遇到危難之時,希望得到神明庇佑,增加福運,化險為夷。但須知做事要符合天道,才能得到神助,古語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禍由惡作,福由德生」。

因此幸福與真誠、善良、無私為伍,它總是出現在有德行的人身邊,它與虛偽、奸詐、陰險、狠毒水火不容。倡導人要修德向善,才會有福德和福報。

視天占年 修德向善祈豐年

新年還有視天占年的習俗,如唐代在孟浩然〈田家元日〉中寫道:「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年候,共說此年豐。」表達了人們祈求豐年的願望。宋代宋伯仁在〈歲旦〉中寫道:「春風回笑語,雲氣卜豐穰。柏酒何勞勸,心平壽自長」,描寫出在新年歡快的氣氛中一種淡泊寧靜的愉悅。(文章部分內容節選自「明慧網」〈感悟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