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歷史文化

敦煌尋夢 佛法東傳的第一站(下)

 中國山西省大同市「雲岡石窟」大佛。(Shutterstock)
中國山西省大同市「雲岡石窟」大佛。(Shutterstock)

文/蘭音
五涼時期,佛教在涼州深入人心,堪稱國教。在敦煌尋夢現存最早的傑作,它們正是敦煌石窟歷史中輝煌生動的第一頁。

《隋書‧音樂誌》載:「涼州自張軌後,世信佛教。」

張軌即前涼開國君主。歷代君主廣召名僧、大建寺廟,因而涼州名僧雲集。他們或施展神通勸諭世人,或妙筆生花翻譯經典,或奔走四方傳播教義,極大地推動了佛教在整個中原的興盛。

比如高僧佛圖澄,在清水中變化出青蓮,以勸後趙君主石勒少行殺戮,而他有門徒近萬名,其中多數來自涼州。精通三十六種語言的竺法護,翻譯佛經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是入華譯經最多的高僧。還有涼州的智嚴、寶雲、慧賢、僧印等,南下江南一帶,廣傳佛教禪法,帶去大量翻譯的佛經,對南朝佛教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所有高僧中,鳩摩羅什的出現是中華佛教史上的一大盛事。鳩摩羅什乃是中國佛經翻譯史上公認的第一人,他本是崇尚佛法的龜茲國貴族,七歲時隨母親出家修行,日誦經千偈,十二歲便能開壇說法,年紀輕輕便做了龜茲國的國師,聲名廣傳西域。

彼時,前涼君主苻堅力邀鳩摩羅什入中土而不得,於建元十八年(西元382年)派大將呂光出西域、伐龜茲。兩年後,呂光俘獲鳩摩羅什。又過了一年,呂光大軍進駐涼州城,建立後涼國,久負盛名的一代高僧鳩摩羅什從此被軟禁在涼州十七年。

然而羅什並未消沉,開始向身邊的中原人講經傳法,同時學習漢族各地方言,對中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到後秦弘始三年(西元401年),姚興攻滅後涼,恭迎羅什抵達長安,奉之如神。羅什不僅向後秦君臣與僧眾布道講法,並且翻譯佛經三百餘卷。在他的努力下,佛法在後秦出現全盛景象。

在涼州忍辱負重十七年的經歷,將羅什磨練成一位語言大師,促成了他在佛經翻譯領域的成就。由於他對漢語卓越獨到的理解,能夠將印度佛經化作優美如詩的漢語篇章,成為中原佛教各派崇奉的經典文本。一千六百多年來,無人對他的譯註增刪一字。羅什筆下,創造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膾炙人口的名句以及苦海、心田、愛河這樣的經典詞彙,至今都影響著華人的生活。

造像鼻祖

五涼時期的涼州,一度是中華北方的佛教中心。涼州佛教的貢獻不僅在於譯經、傳法,對佛寺、石窟的興建也有著廣泛影響,中華大地上的石窟鼻祖就建於北涼時期。

北涼石窟的營建雖然比樂僔鑿窟的時間晚了近百年,但是它卻是可考證的最早具有佛陀造像藝術的石窟廟,亦是石窟藝術在中國真正的源頭。

其實佛陀釋迦牟尼傳法時,不主張設立偶像,因而古印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佛像。僧徒、信眾們多用佛塔、菩提樹、手印、足印等象徵物代表佛陀。直到釋迦牟尼圓寂六百多年後,地處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帶的國家犍陀羅,人們根據佛經中對佛的描述,如頭頂有肉髻、眉間有白毫、膚色金黃等,第一次創造出佛的形象。

犍陀羅位於歐、亞大陸的連接點上,造像風格兼備古希臘、羅馬寫實造像的西方特徵以及古印度精緻神聖的東方韻味。隨後,人們將用於修行、膜拜的石窟與佛陀形象結合,創造出了石窟佛像的經典形式。這一形式隨著佛教的東傳,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融會貫通,最終形成了更加璀璨輝煌的佛教藝術。

佛教藝術在中華生根發芽,大約在西元412 年北涼「河西王」沮渠蒙遜統治河西的時期。蒙遜殺伐不斷又極度崇佛,大力扶植佛教。他在河西大興土木,建寺廟、供養高僧譯經傳法,推動涼州佛教的繁榮。與此同時,他又萌發一個更宏大的構想,仿照古印度洞窟的形式,在崇山峻嶺中開鑿一座規模雄偉的、屬於北涼的石窟。

這時,涼州來了一位少年僧人修習佛法,他叫曇曜。他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可謂超然,然而有關他的生卒年月和籍貫生平,都未載於文獻。我們只知道,他和一眾涼州僧人尋找一處清幽僻靜的所在潛心修行,最終鎖定了祁連山的支脈天梯山。這座山坐落在甘肅省武威市城外五十公里處,海拔不高,然而山勢異常陡峭,道路形如懸梯,故名「天梯山」。

曇曜等人與蒙遜的構想不謀而合,很快,曇曜帶著很多能工巧匠艱難地登上天梯山。他們劈山開路,展開浩大的鑿窟工程。期間,蒙遜的母親車氏突然病逝,他請求曇曜在窟內雕刻一尊巨型佛像,以示紀念。一心向佛的曇曜實現了國君的夢想,天梯山石窟耗時二十餘載,終於落成,其中有一座五公尺高的大佛依山而坐,神情端嚴靜穆,長年累月守候著這片地靈人傑的山川形勝。

《集神州三寶通感錄》載:「於州南百里連崖綿亙東西不測,就而斲窟,安設尊儀,或石或塑千變萬化,有禮敬者驚眩心目。」這段關於中華石窟最早的文獻記載提到的「南山石窟」,就包括曇曜等人所營建的天梯山石窟。北涼之後,北朝至隋唐,這座石窟陸續興造、翻修,成為令世人驚歎的石窟建築群。隨著北魏滅北涼,涼州的僧侶、工匠大舉遷至內地,隨之而起的雲岡、龍門石窟自然承襲了涼州造像的藝術風格。特別是雲岡耗時六年的一期工程,正是曇曜帶領的涼州工匠所建,即「曇曜五窟」。

隨著政權的轉移,涼州石窟的模式正式走進了中原,進而影響著整個中國石窟的藝術風格。由於年代久遠,北涼時期興建的大多數石窟,因戰亂和災害而損毀;幸運的是,碩果僅存的幾大石窟,仍然為後人保留了石窟始祖的風貌。而在敦煌石窟群中,涼州石窟也是現存最早的傑作,它們正是敦煌石窟歷史中輝煌生動的第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