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養生 醫療新聞

古中醫「五藏六府」vs. 現代「五臟六腑」

中醫所指的「心」與「神」實際上包括了大腦功能的一部分,指的是人的精神、思維、意識的發源地,即藏神的地方。(123RF)
中醫所指的「心」與「神」實際上包括了大腦功能的一部分,指的是人的精神、思維、意識的發源地,即藏神的地方。(123RF)

文/黎珂(中醫師)
「臟腑」兩種寫法,題目怪哉!?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用的實為「藏府」二字。

中醫強調精神和物質是一致的。漢字每個字都有其含義。《說文解字》中,「藏:匿也。」有隱蔽、儲存之意。 「府」與房屋有關,府邸、官府,有出有進。 「藏」和「府」都有功用之意。

《黃帝內經•五藏別論》云: 「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同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所謂五藏者(心、肝、脾 、肺、腎),藏精氣而不瀉,這是它的生理功能特點,精氣是人體的精華,是藏府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藏而不能瀉,「不瀉」是指不能向體外輸洩。五藏精氣要充滿,而沒有水穀糟粕之實,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的功能是將水穀加以傳化,糟粕排出,瀉而不藏,「不藏」是指水穀、糟粕不得久藏。水穀、糟粕是實的,但六府有進有出,實而不能滿也。 「藏」和「府」兩字精確的表達了人體五藏「藏」精和六府「受納、排出」的功能!

中醫「藏府」重功能

中醫所說的五藏六府與西醫所說的五臟六腑根本是兩個概念。中醫理論可追溯到《黃帝內經》的年代,《黃帝內經》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理論基礎,也是中醫學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發展的基石。而現代醫學傳入中國是近代的事情。

中醫的五藏六府是一個偏於功能的、抽象的概念,不能簡單對應於現代醫學解剖意義上的器官。中醫的「心」、「肝」、「脾」、「肺」和「腎」不是現代醫學的心臟、肝臟、脾臟 、肺臟、腎臟,當翻譯現代醫學的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時,它們本是外來語,保持原有的發音和含義就好,結果偷換了中醫的五藏概念,以西醫的標準評判中醫的理論,混淆現代人的視聽。

中西醫之差,如中醫「脾」主運化水穀,升清,統血,西醫「脾」為人體最大淋巴器官,貯存血液,過濾血液。

中醫的「脾」和西醫的「脾」無論是功能丶部位丶形狀完全不同,西醫的「脾」是一個解剖學概念,而中醫的「脾」指的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器官,而是一個功能概念。單從部位來講,腹部的器官,包括胰腺、胃丶小腸丶大腸等等,都有部分涵蓋在中醫的「脾」中,就重要性而言,脾為後天之本,也就是人出生後賴以生存的根本,十分重要,生死攸關。養好脾,是養生中的重中之重。

脾的功能是「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

人類社會正是由這些功能性團體交織、管理、運作著。大部分時間,還是井然有序的。中醫看人體也是同理。(123RF)人類社會正是由這些功能性團體交織、管理、運作著。大部分時間,還是井然有序的。中醫看人體也是同理。(123RF)

1. 主運化
即具有掌管食物的消化、吸收和運送各種營養物質的功能,以及水液的吸收、運送。脾虛則會導致食物消化不良,人體不能吸收水穀精微,產生噯氣(指因胃氣上逆)、肚脹、腹瀉及其他相關疾病等。

2. 主升清
升,指上升和輸布。清,指精微物質。意思是指脾具有將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並上輸於心、肺,再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並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恆定的作用。這種運化功能的特點是以上升為主,故說「脾氣主升」。

3. 主統血
脾除了是氣血生化之源外,尚有控制血液在血管內運行,不致於滲漏到血管之外。如果脾統血的功能不足,導致出血,人就會出現氣血兩虧,如月經量多丶尿血丶崩漏丶肌肉皮下出血等。

西醫的臟腑重形態

而在現代醫學解剖上的「脾臟」,即「SPLEEN」,可以算是一種淋巴器官。

西醫所認為的脾臟主要有四大功能:
1.造血功能;
2.存血功能;
3.濾血功能。血液中的細菌、異物、衰老的細胞等在流經脾臟時,可被脾臟中的大量巨噬細胞吞噬和消化;
4.免疫功能。脾臟是人體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當人體受到病毒侵害時,能發揮十分重要的免疫作用。西醫的脾與消化系統的關係並不大。

其實一般民眾對中醫脾胃的認識還多於西醫,當小朋友出現厭食或積食時,知道要開胃健脾。

又例如:在西醫學裡面,心臟是不斷跳動的肌肉,大小約與拳頭相當。每次心跳讓血液循環流經肺臟及全身。心臟對人體而言,是所有血流的動力來源,就像汽車的引擎一樣。負責血液的輸送和循環。僅此而已。

中醫概念:心主血脈、心主神明

而在中醫的概念中,心除主血脈外,亦掌管人的正常意識思緒,所謂「心主神明」也。

中醫所指的「心」與「神」實際上包括了大腦功能的一部分,指的是人的精神、思維、意識的發源地,即藏神的地方。 《黃帝內經·本神》:「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即心有接受外界信息,並能產生精神、意識與思維活動,使人對外界的事物、自然環境作出反應的作用。其實人的意識與思維活動來源於元神,元神可以在腦,也可以在心。所以俗話說:心想、心想,用心做事。

心主神明的另一個特徵,就是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心占主導和支配地位。 《黃帝內經·邪客篇》曰:「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所舍也。」張景岳曰:「藏府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 」人體的藏府功能活動,都由心來支配,通過「心主神明」使人體保持一個統一的、和諧的體系。

「心主神明」不分東西方 中醫教授妙答

中醫藥大學郝萬山教授在國外講學時,遇一白人青年挑戰:神智或精神的問題是由大腦主導,怎麼會是「心」呢?郝教授幽默地反問:當你要表達對戀人的愛意時,你會送給她一個心形的吊墜,還是大腦形的吊墜呢?在英語系的國家,人們表達情感時,常說「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意思是從內心深處 。看來「心主神明」並不分東西方文化,具有普世價值的意義。

中醫的功能性藏府與解剖意義的臟腑,沒有直接對應關係,有點混亂吧?

觀察一下我們在社會中的角色,我們在工作中可能是主管、職員、工程師、老闆、公務員等,回到家裡可以即為人之父母,又為人之子女、人之兄妹、人之長輩等等,業餘時間我們參加各種團體。我們身兼「數職」,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盡著不同的社會責任。但是我們會自動切換角色,不至於精神錯亂。而人類社會正是由這些功能性團體交織、管理、運作著。大部分時間,還是井然有序的。中醫看人體也是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