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性電子元件」是電子產品中的重要角色,而對於其中關鍵的化學分子,有臺灣的研究團隊在單分子電子學領域提出嶄新的「雙金屬電極」架構,可使電極表面與分子的作用力增加30%~80%、單分子導電值為純金電極的40~60倍,研究成果更已發表在頂尖期刊《自然材料》。
科技部24日舉行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臺大化學系教授陳俊顯表示,化學分子元件與電器性能及使用需求息息相關,尤其在控制分子及界面的相互作用方上,電極與分子的作用強度和輔助電子傳輸的能力十分重要;從液晶光學面板、數位顯示裝置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以及在能源產業廣泛使用的非勻相催化材料等都有重要應用。
科技部指出,分子與電極的交互作用多採用單一元素的電極材質,如純金或純鉑等化學性質穩定的貴重金屬,至於以分子與混合金屬作為電極則是一項創新的構想;為了驗證這個假說,必須配合奈米尺度建構單分子電性量測平臺,就像是以101大樓大小的電極作為叉子,叉起一顆乒乓球大小的分子,並即時量測電性,難度極高。
陳俊顯與臺東大學應用科學系教授陳以文的研究團隊,以低電位沉積法製作單一原子層的銀或銅,並以不破壞該修飾層的虛擬實境原子力顯微術量測單分子導電值,證實雙元素的電極設計是有效的策略,並為電極塑造出新的電子結構;未來可擴展至其他雙金屬電極的組合,進而增加電極-分子種類的配對,讓元件的設計更多元,開創了新的研究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