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和中國,兩者的發展規劃無論是在產品方向上,還是在時間框架上,幾乎都保持了步調一致。也因此,《紐約時報》在一篇報導中說,通用汽車可能別無選擇,因為全球汽車業正走向中國主導的未來。
那麼,全球汽車業的發展情況真是像《紐約時報》所說的嗎?
中國電動車行業發展迅速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電動車的發展情況。從目前的資料來看,中國電動車的發展還是非常迅速的。在2008年的時候,中國還只生產了2,100輛電動汽車,但是到了去年,中國銷售的新能源汽車新車一共達到了136.7萬輛,占到了全部汽車銷量的5.4%。
日前,中共工信部在記者會上說,中國新能源車的產銷已經連續6年全球第一,累計銷售超過550萬輛,並提到,中國本土的電動車廠商也發展迅速,像是蔚來汽車已經成為全球市值第五大的汽車製造商。但我們還是要順便提一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家中國公司生產出了能和特斯拉匹敵、吸引全球想像力的電動汽車。
目前來看,中國已經擁有了全球將近40%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高端產品有蔚來和特斯拉,低端產品有五菱,覆蓋面非常廣。而且,有很多車型在價格上比歐洲便宜了20%,在歐洲市場上的市占也在提升。
而一些全球主要的汽車製造商,也已經在中國研發電動汽車,像是豐田、戴姆勒等,都和中國製造商成立了大規模合資企業,此外,中國還是電動汽車大型電池組的重要生產國,產量遠超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
看上去,中國似乎已經占居了全球電動車領域的主動,那麼,為了抓住這個主動權,中共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共的國家戰略
其實,中國很早就確定了電池驅動的純電動汽車的發展戰略,比美國、德國和日本都要早。為什麼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中共想彎道超車,因為中國在傳統內燃機汽車方面,長期落後於西方國家,而新能源汽車技術與傳統技術的巨大差異,讓中共看到了趕超歐美日傳統汽車強國的可能性。
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中共想要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根據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資料,2019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突破70%,遠超50%的國際警戒線。因此,對中共來說,發展電能、氫能等替代能源,已經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成為不可逆的發展方向。
《紐約時報》也在報導中提到,從2007年的時候,中國就開始努力爭取在電動汽車領域占主導地位了。當時,擔任中共總理的溫家寶,出人意料地任命了前奧迪工程師萬鋼為科技部部長。萬鋼是電動汽車的熱情宣導者,而他也得到了中共軍方和情報部門的大力支持,因為這兩個部門長期以來,一直將中國的石油進口視為一個戰略弱點。
各項政策扶持 千億元財政補貼
為了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中共在政策環境、投融資環境、技術環境方面推出了各項扶持政策,而且長期為本土電動汽車行業提供大量補貼。
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共就向出租車公司和地方政府機構提供電動車購買補貼,每輛車高達8,800美元。
據估算,在2010年到2019年間,中共各級政府相繼推出了減免購置稅、支持研發等政策措施,支援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資金總額超過6,760億元。
然而,政府補貼也導致眾多廠商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魚龍混雜。在2019年,中國活躍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商已高達119家,但是以目前的平均銷量來計算,大部分汽車企業都處於虧損經營狀態,而且,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主要集中在低端環節。
強制外企轉讓技術 甚至偷竊和複製
我們再來看看,在技術方面,中共又是怎麼爭取主動的。
首先,中共政府對外國汽車製造商施加巨大壓力,要求它們將電動汽車技術轉讓給在華合資夥伴。像是通用汽車,在2011年時就同意將電池技術和其他電動汽車技術,轉讓給了中國最大的國有汽車製造商——上海汽車工業集團公司。
其次,中共的商業間諜、駭客也將目標鎖定在電動車技術。比如,2019年時,特斯拉曾經狀告小鵬汽車通過挖角原特斯拉的中國籍工程師,竊取自動輔助駕駛系統代碼。另外,小鵬汽車也曾被爆料,竊取蘋果公司和自駕車有關的編碼。
特斯拉進駐中國 中共為何大開綠燈?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新能源汽車的代表——特斯拉。早在2013年,特斯拉就開始進入中國,並且一直想在中國設廠,擴大產能,但是礙於中共對外資股的比率限制而作罷。但在2018年4月,北京突然態度轉彎,承諾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的外資股比率限制。
當年7月,特斯拉就和上海臨港簽署了協定,獨資建設特斯拉超級工廠。可以說,這一規則,就是為特斯拉「量身打造」的。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的超級工廠,不僅獲得了政府給予的土地、稅收以及貸款優惠,而且在1年內就超速完成了建設。那麼,中共為什麼這麼重視引進特斯拉呢?
對於這一點,多數觀點認為,中共實行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將近10年了,但在發展中,電動車卻頻繁陷入騙取補貼風波和無序發展狀態。引進特斯拉,可以扶持現有的新能源產業鏈,然後產業鏈又可以反哺汽車製造技術。
所以,引進特斯拉進駐中國的邏輯,和最早引進iPhone進入中國的策略非常相似,整個手機產業鏈中各個零配件是在中國生產的,iPhone進入中國帶動了手機上下游零配件的快速發展,進而促進了小米、華為等國產手機品牌的崛起。
確實,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大增,但是同時也帶動了中國本土汽車,像是蔚來、理想、小鵬這些製造商的發展。也有人把這稱為「鯰魚效應」,就是通過引進特斯拉的新的技術、工藝、設備和管理觀念,來啟動市場,增強本土企業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
而現在看來,中共的目的顯然是達到了,而他給馬斯克的優惠待遇也不是白給的。例如:在和上海臨港的協議中,特斯拉被要求在未來的5年中投資140.8億元人民幣,並在2023年年底時實現產值750億元以上,並要產生22.3億元的年稅收。否則,特斯拉就要交回土地。
與特斯拉蜜月期結束 中共開始過河拆橋
中共允許特斯拉進入中國,當然不是為了成就特斯拉。所以,在短暫的蜜月期過後,中共就開始過河拆橋。
例如在2020年4月,中共發出通知,規定新能源汽車補貼前售價要在30萬元及以下,但「換電模式」車輛除外。中國的高檔電動車主要是蔚來和特斯拉兩個品牌,而蔚來汽車採用「換電模式」,特斯拉採用充電模式。所以,這個30萬的門檻,顯然是為限制特斯拉而設計的。
所以,《第一財經》雜誌在2020年8月發文說,中國電動車市場有一個基本邏輯:補貼政策決定了市場會使用什麼樣的動力電池產品,也決定了什麼樣的車會熱銷。
30萬元的補貼售價上限,就決定了特斯拉Model 3必須選用寧德時代生產的價格低廉的磷酸鐵鋰電池,而不是從原來的供貨商LG化學手上購買更貴的三元鋰電池。中共這個補貼政策,不但打擊了日本和韓國等競爭對手,也讓寧德時代的股價因此翻了一倍多,真可謂是一箭雙鵰。
又比如在2020年10月,特斯拉曾有近5萬輛汽車被召回,但特斯拉的法律顧問認為,中共政府在強迫特斯拉進行不必要的召回,因為這兩款美國生產的車型沒有缺陷,而在今年2月8日,特斯拉更是被中共市場監管總局等5個部門約談,涉及異常加速、電池起火等品質問題。
一時間,特斯拉品質奇差的言論,在中國甚囂塵上。網上甚至出現了〈特斯拉有可能撤離中國嗎?〉這樣的文章,文章中從品質、監管,以及對消費者的態度上批評特斯拉,並稱如果特斯拉一意孤行,愚蠢地陷入和消費者情緒對立的不利局面,就有可能做不下去……聽上去,很有一些威脅的口氣。
其實,不難想像,中共不可能允許特斯拉在中國大陸獨占鰲頭,一旦特斯拉的主要技術在中國落地,量產的設備安裝後,被踢出中國市場是遲早的事。
中共戰略野心引起西方警覺
那麼,中共試圖主導全球電動車行業的努力,能否成功呢?目前還難以回答這個問題,不過,中共對於電動車行業的戰略野心,已經引起了西方國家的警覺。
2020年11月,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就發布報告說,中國對電動車的各項支持政策,已經對全球汽車行業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旦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形成規模,世界將爆發「新能源汽車戰爭」。
而中共發布的產業發展規劃,還鼓勵企業提高鋰、鎳、鈷、鉑等關鍵礦物資源的「保障能力」,推動動力電池行業的「全球價值鏈」發展。
據統計,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鈷消費國,在鈷精煉加工領域,中國企業控制著80%的市場份額,目前在剛果14個最大的鈷礦中,有8座都是中國公司擁有的。
此外,2019年初,中國鋰電池產能位居世界首位,占總產能的73%。中共還通過大舉收購,掌握了全球一半的鋰礦資源。
美國智囊的《報告》還指出,在「網路安全、資料儲存和資料隱私有關的潛在國家安全風險」等方面,中共可能存在監管漏洞。因此,它建議美國政府盡快制定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應對中共的挑戰。
當然,中共的電動車出口要形成規模,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例如,電池安全仍是中國電動車行業公認的痛點和難點。據行業不完全統計,在2020年,中國國內有報導的新能源汽車自燃起火事故一共有61起,大部分是因為動力電池問題導致。
不過,中共在關鍵礦產行業的絕對控制權,則確實令人擔憂。為此,歐洲、美國和澳洲等國都已經在採取行動,試圖打破中共的壟斷。 (策劃:許巧茹、宇文銘,財商天下:http://bit.ly/3hvUfr7)◇